第553 章 配享太庙的桐城张廷玉(2/2)

作者:闪蝶

红娘啼笑因缘第553 章 配享太庙的桐城张廷玉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政事,参与机密”。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总裁乾隆《吏部则例》等典章制度,对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帝即位后,奉大行皇帝遗命,由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因他们恳辞,以总理事务王大臣称职。

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傅,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亲谒景陵,张廷玉与王大臣留京总理事务。自此以后,皇帝每逢巡幸,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乾隆帝还总是将他留京总理朝政,夜宿紫禁城,并典试科举,选拔人才,考察荐举官吏。张廷玉虽政务繁重,因学间深通,还荣膺雍乾两代皇子师傅。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年过古稀的张廷玉变得越来越固执,情绪也容易激动,导致他与乾隆帝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帝的种种做法,实际上是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很难协调,以致明争暗斗、互不尊服。

张廷玉与鄂尔泰共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泰有所过失,他必微语讥讽,使鄂尔泰无地自容。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陈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专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宣谕慰留。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于是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其女儿的公公)坐罪,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

度娘显示,纵观张廷玉,他从小处做起,堵塞漏洞。由于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曾经三任会试同考官,清正廉洁,无人能及。一般人很容易在任考官时收受好处,即使考前不收好处,考完之后,被录取的进士们作为门生来给老师送上礼金,作为答谢,称为“纨敬”,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俸禄之外的补充收入。而张廷玉不仅在入闱之前摒绝送礼,试毕门生来谢,他也一律只象征性的收一点礼品,而绝对不受重金。他以同乡左光斗的故事勉励自己也教育门生:左光斗是明朝名臣,在他早年参加乡试时,手持装帧精美的柬帖来拜谢房师陈大绶,陈大绶接见了他,勉励他许多话,但却不收他的拜帖,认为帖子太豪华了,告诫他“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脚跟,后难措手”。张廷玉以陈大绶的行为要求自己,同时告诫自己的门生,清廉要从小处做起:“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张廷玉一生清正廉洁,没有丝毫贪污受贿的行为,他的高尚品德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和尊重,更为他的子孙后代积累了无尽的福祉。这种福报并非来自于物质财富或权力地位,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庇佑和传承。

他的儿子们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继承了良好的家风和道德观念。他们明白廉洁自律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这种品质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功名利禄迷惑双眼。

同时,张廷玉的廉洁形象也为他的家族树立了正面的榜样,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他的儿子们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而感到自豪,并以其为榜样努力奋斗。他们知道只有坚守正道、秉持公正,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此外,张廷玉的廉洁还让他的家族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声望和信誉。人们对张家的认可不仅仅基于其家族背景,更重要的是对张廷玉及其子辈们品行的敬重。这种良好的口碑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备受欢迎,为他们拓展人脉、发展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廷玉的廉洁为他的儿子和子孙后代,带来无形的福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