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用武之地(1/1)

作者:夺鹿侯

顽贼第五百一十二章 用武之地

东天山以北,北庭故地。 刘承祖牵着马,弯腰捧出一把泥土,在掌心攥碎了。 天山军在三月底自哈密启程,经巴里坤前往委鲁母,也就是乌鲁木齐,抵达时已是五月。 巴图尔珲台吉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忙,刘承祖也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使命要做,程。 周日强甚至在跟巴图尔珲台吉畅谈数个昼夜之后,给卫拉特拿出一套蒙古版本的中央集权,连反对者的去处都找好了,哪儿都不去,都派到他这来,开水渠、修城墙。 巴图尔珲台吉对周日强很是敬重,从善如流,这会正召集卫拉特贵族宣告他的新政呢。 很快,刘承祖在北庭的地窝子刚刚修好,跟着巴图尔珲台吉去准噶尔部的戴道子就回来了。 眼下的北庭还没有那么寒冷,人们虽然修好了地窝子,但天山军依旧住在外面的军营内,戴道子一路找到刘承祖的将军毡帐,二话不说就让人往里面搬运文书。 好几箱文书。 面对刘承祖的不解,戴道子倒是一点都不意外,解释道:“大帅叫咱过来,不就是笼络卫拉特、侦知西北情报嘛,这都是卫拉特历年来与东西南北邻居交战的文书。” 说罢,戴道子苦恼地摇摇头道:“本以为抄一遍就行,谁知道他们的文书有各种言语,许多战报都要向亲历战事的老人询问,部中老人说话我也听不懂,麻烦死了。” 刘承祖认真地点点头,他很重视这些战报,连忙吩咐亲信护兵将几箱子文书整理好,又让人给戴道子取了奶茶,这才道:“万事开头难,戴将军在准噶尔,身上重任比我们要大得多,将来卫拉特设了县,各县安插教谕,情况会慢慢好起来。” 戴道子漫不经心地点头,其实这话他们俩人都很清楚,传播语言和文字的重任,没个三年五载难见成效,他们这些人,恐怕谁都不会三年五载后还在天山呆着。 但他能说什么呢,哪怕是安慰,各县安插教谕,也已经是他们的唯一的安慰了。 说句难听话,两个有代沟的卫拉特人站在一起,想沟通都得连说带比划,更别说他这种只懂漠南方言的汉人了。 不过看见刘承祖对这些文书的态度非常重视,戴道子还是提醒道:“不过大将军,这些文书只当是个了解的路子,万万不可偏听偏信。” 对此刘承祖表示理解,点头道:“能有道听途说的情报就已经很好了,更准确的东西,还是要靠我们今后自己去看。” 相较而言,比起对这些文书的重视,刘承祖更在意有二手情报的戴道子,他问道:“刚刚你说,他们和东南西北的邻居交战,都是谁?” 正逢亲兵端来奶茶,戴道子饮了一口,从文书箱子里找出舆图,展开了与刘承祖相对而坐,介绍道:“卫拉特是块四战之地,西面哈萨克汗国一直与其争夺七河流域;在北方的额尔齐斯河下游,又与察汉汗融为一体,也就是大帅口中的罗刹;东方是实力雄厚的漠北喀尔喀,南边则是沙漠绿洲之上的叶尔羌。” “如今因为归附大帅,准噶额已与东边的喀尔喀议和,但我们刚打下了叶尔羌的哈密,卧榻之侧不容酣睡,双方迟早要开战。” 说到这,戴道子的手在舆图上沿额尔齐斯河向西北,最终在哈萨克、卫拉特、罗刹的三方势力的交汇之地定住,道:“而现在,卫拉特已经与哈萨克和罗刹开战了。” 刘承祖惊讶道:“巴图尔刚回去一个月,就已经开战了?” “不是他要跟人家打,是是人家已经打过他了,他要报复。” 戴道子指着交汇地带道:“这个地方叫亚梅什,位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当地有个盐湖,最早是杜尔伯特部的牧地,卫拉特跟罗刹最初的矛盾,就因此湖而起。” “自万历四十四年起,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部约定协防盐湖,开始同罗刹开战,战争打了七年,从十一年前双方议和,边界一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俺达通贡后的土默特和大明。” 俺达通贡后的土默特和大明? 刘承祖对这个解释有点难以理解:“谁是俺达,谁是大明?” “罗刹是俺达,卫拉特是大明。” 戴道子其实觉得自己这个比喻非常贴合。 在这段关系里,占据优势地位的是卫拉特,他们占领着额尔齐斯河上游沿岸的所有盐池、草场,牧、农、手工业,尽管卫拉特的精加工能力不行,但他们能提供一切人所需最基本的物资。 就好像一个落后版本的大明。 而罗刹人在下游建立的据点,除了能生产少量粮食之外没有任何产能,但是在西北方向的秋明城,能够给卫拉特转卖一些来自欧洲的火器与珍贵手工业产品。 就好像蒙古能在互市中贩卖马匹一样。 大明与蒙古维持互市之前,经历了长久的战争,直到双方都不愿再打下去,互市就成了妥协的产物;卫拉特和俄国也是如此,巴图尔珲台吉在卫拉特的全部威望,几乎都是靠袭击、劫掠俄国据点换来的。 戴道子说道:“战争结束,双方做了约定,卫拉特准许罗刹人在叶尼塞河、鄂毕河上游建立据点,沙俄则同样要允许卫拉特属民在据点周围放牧。” “除此之外,罗刹人开放秋明城作为互市地点,卫拉特提供毛皮、食物,沙俄回馈手工业品、火器。” 刘承祖听着戴道子的解释,微微颔首,听起来,这个协议对卫拉特没有太多坏处……他当然不认为这有啥坏处,因为某种程度上,他弟弟跟准噶尔的约定几乎就是这个约定的翻版。 他问道:“若只是如此,他们应当相安无事才对,怎么如今又要开战了?” 戴道子俩手一摊,道:“因为卫拉特还不够大,哈萨克汗国也在争夺这个盐湖,罗刹人这些年没有闲着,大帅不是说过,罗刹人在向东扩张,在下查阅了准噶尔部的一些文书,又套了部落中罗刹奴隶的话……确实如此。” “他们向南打不过准噶尔,议和后一直在继续扩张,向东他们已经在漠北更北的地方建立据点,跟喀尔喀人有了联系;向西他们又跟哈萨克汗国建立联系,三方都是准噶尔的敌人。” “而这些年,卫拉特的力量正在变小,先是七年前杜尔伯特部联合准噶尔,赶走了土尔扈特部,去年又在青海遭受前所未有的大败。” 戴道子摇摇头,表情唏嘘:“若非大帅心善,四万大军出征仅回来三千,过两年卫拉特可能就没了。” “不至于吧?” 刘承祖皱眉道:“我看他们人口众多,一场大败损失几万军队,应该不至于伤了元气。” “元气大伤。”戴道子把这四个字说得非常认真,道:“我看了他们历年战报,出动兵力多在三万左右,其中不乏在家门口的大战,青海一战几乎把他们的老兵打没了。” “如此一来,前线兵败的消息传回来,哈萨克与罗刹人都蠢蠢欲动,去年哈萨克汗领兵夺回了七河,至今哈萨克人还在尹犁河西段驻牧。”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罗刹人实力弱小,先派使臣到卫拉特打探情报,没见到任何一个说得上话的贵族,回去他们就进攻了在盐湖附近驻牧的卫拉特属民,并且对准噶尔关闭了秋明城,眼下正在跟哈萨克人互市。” 随着戴道子的介绍,刘承祖对准噶尔部眼下面临的局面有了大概了解,他问道:“巴图尔打算报仇,他让你回来,是想让天山军帮他复仇?” 戴道子摇头道:“大将军也太小看巴图尔了,我心里觉得,他对我们的看法,跟对罗刹人差不多,都有提防。” “如今卫拉特诸部实力大减,率三千老兵回来的准噶尔一家独大,他要继承国师汗的盟主汗庭,眼下阿尔泰山以西的游牧诸部已经乱成一团了,根本没力气发起对任何敌人的远征。” 戴道子起身在文书里找来找去,翻出一封由他自己写的信,递给刘承祖道:“这不,他的计划。” 展开书信,信的内容是关于卫拉特的改制集权,第一步是设立四个万户部,各万户部下辖五个千户部,刘承祖寻思这不就是四个卫所嘛,四部首领任职万户。 紧跟着再往下看,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个千户部下辖一千常备军,掌管五万口人。 千户仍由各部贵族充任,拥有领地的财富,但千户部的军民政事由盟主汗庭直接派遣的宰桑负责,贵族们除了做富家翁,仅负责领兵出征和交税。 除此之外,盟主汗庭有一支三千人的卫军,就是准噶尔部回来那三千人马。 名义上这是汗庭卫军,其实就是巴图尔珲台吉的私兵,在此基础上,准噶尔部将对其他三个万户部拥有压倒性的力量。 “第一批征收的毛皮、牲畜已经在路上了,经汗庭清点,就可以向嘉峪关起运,至于复仇……” 戴道子笑道:“巴图尔珲台吉并不急于复仇,他要等大帅的装备运到,再给他们送一份大礼。” “他要先打谁?” 刘承祖估计着卫拉特重新整合之后的兵力,问道:“哈萨克还是罗刹?” “珲台吉打算这次彻底打破秋明城,断掉北边和东边的罗刹据点补给辎重,先把挑事的收拾了,再跟哈萨克细说。” 听着这一计划,刘承祖缓缓颔首,这个位置相当于罗刹的七寸,可以预见会在今后两年受到敌人的勐烈反扑,到时候就是天山军的用武之地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