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瘟疫的规律(1/1)

作者:夺鹿侯

顽贼第六百一十四章 瘟疫的规律

一万七千余渡过黄河的后金军,在鄂尔多斯北部大张旗鼓地举行了整整四日的围猎。 几乎把能打到的猎物一网打尽,收获颇丰。 这实际上是多尔衮的泄愤之举,他内心挫败感非常强烈。 一来他不敢深入毛乌素沙漠,向榆林镇进攻,毕竟沙漠变数太大,万一腹背受敌,没把握同时对付杨麒和榆林镇明军。 二来杨麒不出城,他也没把握在没有重炮与攻城军械的条件下,攻陷有充足守军的归化城。 归化城不难打,那座城已经被攻破次了,但从来没有会守城的守将,向来都是蒙古军出城野战兵败,随即城池告破。 但杨麒显然不会这样打。 三来,他确实没有时间在这跟杨麒耗下去,辽河封冻之前,这支军队务必回到沈阳。 但说到底,最关键的还是,鄂尔多斯的兔子和野鸡,给了多尔衮一条退路。 有了退路,才有余力去考虑计划是否冒险。 没有这条退路,多尔衮哪怕心里一千个不愿意,不论面临的是漠南蒙古军队还是榆林镇,也不管战后怎么再从榆林镇冒着被杨麒围堵的风险杀出来,都只能硬着头皮追下去。 否则八旗军也好、旗奴也罢,亦或附庸的蒙古军队……没有谁希望自己会被饿死,最多无非是分散奔逃至宁夏、漠南等地乞食,弄不好还会先把自己做掉。 更别说军中还有一些脑子不太清醒的家伙。 说的就是你,带一堆穿倭子甲护军的豪格! 这次出兵,多尔衮是真发现豪格这个家伙脑子有问题。 面对断粮的风险,像固鲁思齐布、萨哈廉、巴达礼等人,保守的建议是暂且退军,进掠宣大,毕竟他们去年就进过宣大,如今也算人地两熟了。 抢一波回沈阳,也不算无功而返。 激进一点的,也无非是归化城不好打就突袭宁夏,开个新地图。 总之大家都很急,惟独骨骼清奇的豪格一点儿都不着急,甚至告诉部下,万一大军断粮回不去,你们都别乱跑,跟着我,我有办法给你们弄到粮食,甚至没准还能弄到一片休养生息过冬的地。 部下问他有啥办法,又不说。 多尔衮觉得这孩子像傻子一样。 他那个鸟办法谁猜不出来啊,无非是领着手底下镶黄旗那点儿人往西溜达,找刘老太爷要点粮吃。 当然了,多尔衮倒不是不信豪格办不成这事儿,肯定能办成。 刘承宗要是有儿子,带个千把号人找黄台吉蹭个饭,黄台吉肯定高兴坏了,好吃好喝招待着。 问题,这是正常人脑子能想出的办法? 这不他妈自投罗网吗! 但豪格完全不觉得自己这么想有啥问题,虽然多尔衮是叔叔,但这个叔叔是个病秧子。 他和很多金国贵族一样,瞧不上多尔衮。 当然还有一点儿微小的心理原因,豪格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耳垂。 女真诸申的迷信程度不亚汉人,耳垂的大小直接与福气有关,豪格寻思你们总说我耳垂小没福气,我这个从小病到大的病秧子小叔才是真正的无福之人。 所以这次跟着多尔衮出兵,豪格本来就一肚子怨言,整天说些什么‘我们很快就会断粮饿死’、‘察哈尔鞑子跟了元帅府怎么这么厉害’之类降低士气的怪话。 他这会儿就寻思,一路横冲直撞是你多尔衮的命令,现在能追进沙漠你又不追,如果酿成断粮,父汗怪罪下来,所有问题都是老叔你的事儿。 我只需要保住我镶黄旗的人马就够了。 所以出现想着兵败以后找刘承宗的老爹蹭吃蹭喝的想法,也不足为奇。 但不论如何,现在有了这批猎物,至少多尔衮能继续控制着这支军队回家,大不了路上自己雕个传国玉玺。 至于这个傻小子心里头怎么想,他就爱咋折腾咋折腾吧。 不过多尔衮并不知道,在黄河另一边的乌拉山上,看见后金军围猎,杨麒劫后余生般地松了口气,拍拍屁股回归化城备战去了。 漠南杨大都督,并没有信中语气那么稳操胜券,实际上慌得腿肚子转筋。 他可太怕多尔衮带兵铆足了劲儿往南追了。 因为这片地方他熟。 多尔衮的兵马真往毛乌素海里进,靠太阳分辨方向,四五天的事儿,也没有断水的危险,并不会有看上去那么可怕。 他们都是自家人知自家事,杨麒的命令虽然下了,可他的漠南都督府也不是铁板一块,蒙古兵马能不能听从他的命令,赶着牲畜凿开边墙进明境……他真拿不准。 更何况,额璘臣等人若真将牲畜人口扔给榆林镇,能不能要回来或抢回来,杨麒也没有把握。 多尔衮真往南钻,命令已经下了,事情一定程度上肯定会这么办,但那也不是杨麒的本意。 他就是在讹诈多尔衮。 你不追最好,你真追咱就互相伤害,我亏了你也别想赚。 反过来说,只要多尔衮不往毛乌素海里钻,他愿意干啥干啥,围猎没问题、去冲宁夏镇一把无所谓,甚至就算跑过来围攻归化城,把杨麒闷着头揍一顿。 对杨麒来说……也棒极了! 后金军是死是活,能不能抢到牲畜人口,是否满载而归回到沈阳,他一点儿都不在乎。 杨麒只在乎,漠南都督府从哈剌慎部那抢来的牲畜和人口。 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下一步计划的基础,漠南都督府要在狼山、阴山、大青山,甚至从集宁到张家口外,修一堆土围炮垒。 位置和制度都已经计划好,只等后金退军,就能着手施行。 有这些东西在,将来后金军再想染指漠南,至少不会进军如此轻松。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儿,实际上多尔衮原地围猎,对眼下身处归化城的杨麒来说更加危险。 毕竟换位思考,如果是他面临这样的情况,一定不甘心大张旗鼓地出兵却一无所获。 只不过杨麒的准备,并不在归化城,而是又开始对总督宣大山西的杨嗣昌念咒了。 多尔衮围猎这几天,归化城到山西边境的传信骑兵几乎连成一条线,昼夜不停地接连叩关。 杨嗣昌如今就在大同。 多尔衮带兵经集宁西走,明廷方面自是严防死守,崇祯又在去年入侵的经历之下花费重金组建了一支专门备奴的军队,如今颇有几分摩拳擦掌的意思。 而杨嗣昌在山西,这几个月的主要工作是,是阅览边防状态。 怎么说呢,在边防墩军这块,只能说是凑合。 山西的边墙守卫压力本来就不算太大,在明代山西边墙分为两段,一段是宁武关、阳方以东,因为外面有大同、宣府两镇护着,称作缓边。 另外一段,则是宁武关以西,历老营、水泉、偏关、河曲、保德一线,比邻河套,称作急边。 在制度上,不论缓急,五里一墩台,一墩有五户墩军,每户有地五六亩,在附近结庐为家、耕耘收获,生于此、长于此、葬于此,所有烽火墩台的事宜都编成歌曲口诀,让小墩军从小就学,遇事就能按照口诀传警。 这套制度,是戚继光在蓟镇传下来的。 但制度归制度,现实归现实。 如今能把这项制度完好保存下来的,只有山海关了。 过去甘肃和蓟镇,都保存的不错,但俩地方都有历史原因,跟人关系不大。 甘肃保存的好,是因为甘肃跟辽东一样,依然是最单纯的军镇,那边军户制度直到刘承宗进甘肃,都没败坏太多。 整个军镇除了边兵就是旗军,老百姓则都是军属、军余,没啥平民老百姓,就是再败坏,祖祖辈辈干的都是这些活儿,败坏也无非往穷困那个方向走,军事制度很难败坏了。 但甘肃的军事体系,总副参游、镇戍卫所……被刘承宗废了。 他才没空养墩军呢,防谁啊? 营兵、旗军、墩军能编的都被曹耀编入战兵了,留在甘肃的也都已经化卫为县,哪儿还有什么墩军。 而蓟镇的墩台传统败坏,则是因为过去戚继光用的墩军是迁过来的义乌兵和南兵,南兵的补充招募花费比较大,后来明廷财政变坏,就招募边民、或用囚犯充军来充当墩军。 这就导致新的墩军,不会像迁来的南兵一样,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驻守在墩台上。 万历爷怠政,官都不补了,谁还补墩军? 倒是山海关那边,因为历来受到重视,因此墩军一直是迁过来的南兵后裔,制度保存非常好,算是戚继光留下来的遗产。 山西这边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制度还在,墩军大部分也在,都是充军囚犯或边民,属于墩军的墩田虽然有多有少,多少也还都有。 只不过有些尴尬的是杨嗣昌发现……墩台没了。 从急边的水泉营堡向南,直到省城太原,一路上五里一墩台,有倾塌的、废弃的,还有因为农民军战争被拆毁的,总之边关的烽火只能往北京传,山西省城是收不到了。 倒是墩军都在,在废弃的墩台附近,只种官府给的墩地,不给官府干墩军的活儿。 杨嗣昌本来还想着重修墩台这事儿可以往后稍稍。 毕竟墩台一路都在官道旁边,眼下肆虐山西的瘟疫仍在,他也不敢大规模招募民夫。 只要他不大规模招募民夫,瘟疫的势头虽猛,但仍未成燎原之势。 毕竟这个疙瘩瘟太猛,人的正常活动范围又很有限,没事儿的地一般没事,有事的地儿,通常很快也就没人了。 但后金军向河套进发,让杨嗣昌又发愁起来,这没有墩台,后金军也好、河套杨麒的那帮假鞑子也罢,冲进来边墙,咱杨总督就死定了。 毕竟没有墩台烽火,敌军进犯都不知道,冲到太原城下,官军仓促抵御多半要被击溃,城破了,杨总督活不成。 城没破,事后崇祯爷追究,杨总督还是人头难保。 所以两害相权,边外这帮牛鬼蛇神可比疙瘩瘟可怕多了,只好招募民夫,先把墩台修起来。 杨嗣昌已经发现了两个规律。 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