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三章 返程(1/1)

作者:哼哈大王

大明新命记第五四三章 返程

大明朝有自己的屯垦制度,边疆地区开垦出来的田亩多数都归卫所所有,卫所分给军户,由军户耕种。 后来卫所军户制度废弛,边疆地区驻军粮食需要从外地运输,然后就搞出了开中法,开中法搞了一阵子之后,被商人们发现了一个漏洞。 他们发现从外地千里迢迢运粮食到九边地区,路途遥远,损耗太大,成本很高,这么做不如在九边地区直接开荒屯田种粮食,然后就近供给边镇,换取朝廷开中法承诺的盐引。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山右的商人们就开始这么运作了。 到了隆庆、万历年间,终于通过他们在朝堂上的代理人,让朝廷批准了这样一个在边关军屯以外搞商屯的政策。 他们打着商屯的旗号,占有了边疆地区大量无主的宜耕的土地,名义上是要边军生产粮食。 一开始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把粮食提供给边军换取盐引,远不如直接把粮食卖给边外的那些北虏更赚钱。 再后来,他们就更是发现,卖给北虏,不如卖给更加缺粮,出价更高的东虏。 山右商人与东虏的关系,就这样渐渐地建立起来了,于是他们也就在通虏资敌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这一次,张家口堡内的八大家被杨振连根清除以后,他们名下的那些商屯土地自是落到了杨国柱的控制之中。 这些土地上面,原本有不少佃户,不需要额外垦荒招佃,用来安置那些需要裁汰下来的老弱不堪之军,最是合适不过了。 有了杨捷、杨伦在张家口那些豪商巨贾家里搞到的大笔银子,打法老弱病残退出现役,腾出饷额的遣散费有了。 抄了这些豪商巨贾的商屯以后,用来分配给他们的带着佃户的熟地有了。 如此一来,那些在宣镇军中干了很多年的老弱病残军士及其家人的生活,也就有了依靠和保障。 到了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底,盖着镇朔将军大印的崭新地契,开始成批成批地发放了出去。 杨国柱连上报朝廷的这一关都免了,直接以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的名义,确认了宣府军现有将士以及遣散安置将士对他们名下土地的所有权。 到了崇祯十三年一月初,宣府军在宣镇辖内跑马圈地的事情,终于被人弹劾到了朝堂之上。 但是,一封封弹章递到崇祯皇帝的手里之后,崇祯皇帝除了在宫中大发雷霆,然后下旨申斥杨国柱、刘永祚一番之外,再没有其他措施。 崇祯十三年一月,南方兵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东阁大学士杨嗣昌督率的各路大军缺粮少饷,人马开始不断逃亡。 而已经逃亡隐匿了许久的闯王李自成部,又从商洛山里出来,突然进兵豫西,正在迅速发展壮大。 在这个节骨眼上,崇祯皇帝对手握重兵又深得军心的杨国柱,也开始投鼠忌器起来了。 面对大量弹劾杨国柱跑马圈地甚至是纵兵抢掠的弹章,他没有法子,只能来一个下旨申斥了结。 就在崇祯皇帝焦头烂额心急如焚的崇祯十三年正月初三中午时分,杨振率领着从张家口出边的大批人马车队,碾过了乌欣河上已经冻到底的冰面,穿过了松山城外欢迎的人群,浩浩荡荡地回到了松山城中。 从张家口到松山城,直线距离到不远,一千多里地。 可是在明末的年代,别说没有直通的高速公路了,就连直通的道路都没有。 直线距离虽然一千多里,可是在冰天雪地的荒野上兜兜转转绕来绕去,路程加在一起将近两千里了。 归根结底,还是杨振低估了在寒冬腊月的草原上顶风冒雪行军宿营的难度。 但是他在宣府城里说出来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无论如何也不能食言,所以尽管困难,还是咬着牙一路前行。 幸运的是,他们从张家口出边以后,既没有在多伦部的草原上遇到多伦部的人马袭击,也没有在喀喇沁部的领地内,遭受到喀喇沁部骑兵的拦截。 他们行经这两个最危险抵御的时候,全都遇上了风雪漫天的气候,塞外部落的牧人不出来放牧,属于部落的骑兵更是躲在营地的蒙古包里。 一路上,杨振他们一行人的主要敌人,除了恶劣的天气,就是一望无际的冰雪。 好在夏季的时候,他们曾经到过边外一次,何处是道路,何处能宿营,他们心里都有数。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愁吃喝,又有大量可以保暖的毛皮衣物。 从张家口出发前携运的干粮有很多,同时还有随行的骡马和骆驼,以前最担心的水源问题,这一次反倒成了最不用担心的问题。 所以,杨振率领的人马虽然辛苦异常,虽然担惊受怕,但是一路有惊无险,最后绝大部分,还是平安到达了。 一路上的损失也并不大,只有杨大贵他们新募的民壮冻死了十几个,还有从张家口带出来的骡马、骆驼损失了几百头,其他的一切都还算好。 与此同时,这一路上的收获却很重要,从张家口带出来的金银财物各种物资,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统计,但是用在他们将来募民屯垦扩军备战上面的话,却也足够支撑一段时间了。 除此以外,这一趟行程还有两个收获。 其中一个,就是彻底锻炼了随行的这一支队伍。 寒冬腊月冰天雪地的草原景象,他们之前谁也没有见识过,甚至心底里充满未知的恐惧。 可是经过了这趟行程之后,祖克勇也好,张臣也罢,包括杨振本人内,还有其他随行的部将军士,心里都有了底气。 只要准备充足,就是将来在冬天进军漠北,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那么另一个,就是七峰山那部人马的安排问题了。 这一次,杨振走塞外草原上回来,再次途径了七峰山下。 七峰山扛把子老炮头刘万忠的人马,此前编列到了杨振的麾下,虽然只给了他一个哨的饷额,可也算是杨振的麾下了。 这次路过山下,当然要去看一看。 结果派人联络了刘万忠,刘万忠随即带了人马下山,请求杨振给粮救济。 杨振跟着刘万忠上了山才知道,冰天雪地的七峰山上,现在的人口照比夏天的时候,翻了将近一倍。 杨振第一次上七峰山上的时候,七峰山里满打满算才有两千多人,可是这次再来,已超过了五千人。 当时杨振留给刘万忠的大笔钱粮物资,他已经大部分用于收纳关内流民,在七峰山继续开荒屯垦了。 然而,崇祯十二年夏秋大旱无雨,他辛辛苦苦募民开垦出来的荒山荒地,缺少水源,到了秋末,几乎绝收。 原来的存粮,因为新增的部众太多,迅速就耗尽了。 派人下山到蓟镇购粮,粮价又高得离谱,很快就入不敷出。 从十一月入冬开始,七峰山上的这伙人就陷入了困境,新纳的人口开始陆续逃走,投奔其他山头去了。 遇到了困境的刘万忠,想起了当初杨振的承诺,到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就开始去松山城打秋风了。 可是他当时只编了一个哨的人马,在杨振本人不在,张得贵也不在的情况下,他能从杨朝进这里得到的钱粮就很有限了。 到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七峰山上钱粮用尽,人心离散,刘万忠及其部众们终于陷入了绝境。 这一回杨振突然出现在七峰山上下,对刘万忠及其部众们来说,无异于天降救星。 杨振上山一看,也知其靠自己已经无法坚持下去。 然而杨振随行并没有带着多余的粮食,除了一路携带吃剩的干粮之外,就是随军一起的牲口可以充作军粮了,根本也没有办法就地接济他们。 于是,杨振便劝说刘万忠干脆跟自己走,到松山城去,并入新扩编的征东先遣军。 经过几天的犹豫之后,老炮头刘万忠放弃了七峰山的根据地,率领大部分部众下了山,彻底加入了杨振的队伍。 同时,留下了一部分不愿意离开的人马,还有那些不适合长途跋涉的老弱病残,留守在七峰山上的营寨,期待来年春天能有转机。 留守的人是少数,救济起来就好办了,杨振给他们留下了一笔银子,留下了几百头牲口,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就这样,杨振从松山城出发的时候,只带了八百余人,几十辆马车,等他再回来的时候,队伍车马全部壮大了好几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