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皇后与她的三个宠爱太监第675章 光绪皇帝想振兴大清朝
寇连材很心疼光绪皇帝,他轻轻地拿过一件大氅,走过来给光绪皇帝披在身上。 光绪皇帝感觉到有人来到他的身边,给他披上了一件衣服,他猜想是寇连材,回头一看,果然是寇连材,他静静地站在他后面的不远处,关切地看着他。 “皇上,您最近情绪一直不好,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您不妨给奴才说说,说出来,您心里就好受了,不憋屈了,心结就打开了。奴才看着您不高兴,奴才的心里也很难过。”寇连材关切地说。 他每回都是这样,说事情都是小心小胆,唯恐被皇上回绝。 光绪皇帝感激地看了一眼寇连材,说:“连材,朕知道你在关心朕,可是,朕心里想的事情,确实不是朕一个人能够左右了的。” 光绪皇帝与寇连材关系非常好,情同手足,所以在外人不在场的时候,他总是把寇连材称为连材,就像慈禧皇太后称李莲英为“小李子“”一样,显得亲近亲热。 “皇上,您说吧,说出来,您心里也许会好受些。”寇连材安慰光绪皇帝说。 “连材,朕老是觉得朕现在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万民。自从中日战争开始以来,朕就一直睡不着。朕就老在想,如何能够富兵强国,振兴我大清帝国,使我大清帝国不再受外敌欺辱,林立于世界东方之列。” 寇连材知道光绪皇帝忧国忧民,心情一直不好。他也想为皇上分担点忧愁,可是,他的能力就是关心皇帝的日常起居,让他心情舒畅愉悦,吃好些,睡好些,才能更好地为大清国的发展谋划大计。 “皇上,无论如何,您一定要保重好您的身体,您没有好的身体,干什么都是不成的。”寇连材爱怜地看着光绪皇帝说。 光绪皇帝听了寇连材的话,心里暖暖的。 虽然寇连材没有高大上的话,但是他的这些朴素的话,却是最真诚地表达。 “连材,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朕就一直没有睡过一次好觉。朕本指望李鸿章的北洋海军能够为大清争光,挽救大清厄运。可是没想到,甲午海战中,却惨遭失败,不得不割地求和,不得不把祖宗留下的土地割让给外国。朕的心疼啊!这是在朕的心上剜肉啊!朕愧对列宗列祖。” 光绪皇帝说这儿,停下来,喘口气。 寇连材连忙给光绪皇帝递上水杯,说:“皇帝,听您刚才的声音,都有点沙哑了。您喝口水吧,润润嗓子。” 光绪皇帝接过寇连材递过来的水杯,大口地喝了一口水,他才感觉到嗓子好受多了,不渴了。 寇连材想趁机插言,劝说一下光绪皇帝,可是光绪皇帝摆了摆手,制止了寇连材。 他接着说:“自从去年以来,洋人纷纷效仿,开始要求租借我大清朝领土,长此下去,我大清朝危在旦夕,国将不国了。” “是啊,皇上。您看这些外国人,个个虎视眈眈,盯着咱大清朝的领土,就像饿狼盯着肥肉一样,他们都馋得流口水,都想咬一口这块肥肉。” “连材,你说的对。个个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地盯着咱大清朝,都想从咱大清朝捞取好处。如果朕再不奋发图强,振兴大清朝,咱大清朝就会被外国列强瓜分完的。” “皇上说的非常对,可是,怎么个奋发图强,振兴大清朝,还需要一个好的办法啊?”寇连材说。 “连材,你说到朕的心里去了。朕现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就是愁这件事啊!朕一直想,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使咱大清朝强大起来,不受外国人的欺辱。你给朕出出主意吧!朕想听听你有什么好的主意。”光绪皇帝满含期待地看着寇连材。 他知道在寇连材这儿听不到什么好的建议,也听不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但是,他就是已经习惯了有问题和寇连材分享一下,他心里好受些。 “皇上,以奴才之见,要想使咱大清朝兴旺发达,富国强兵,咱们也可以效仿外国人,像李鸿章大人一样,办洋务,制造枪炮,咱们手中有了枪炮,还怕外国人打咱们大清朝。”寇连材一脸认真地说。 光绪皇帝听了寇连材的话,笑了。寇连材的话虽然有点幼稚,但是听上去却很实在。 他说的对,我们有了枪炮就强大了,就不怕外国人打咱们大清朝了,我们就可以奋起反抗,打击他们。 可是,制造枪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要想实现这些事情,他必须手中得有权力。 手中有了权力,他才能够按照他的宏伟蓝图去实现国富民强。现在他面临的问题是,他手中没有权力,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光手逮刺猬,无处下手。 光绪皇帝清楚得很,虽然现在慈禧皇太后归政于他了,可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大清朝真正的掌权者还是慈禧皇太后。他是一点儿主都做不了的。 表面上看,慈禧皇太后已经搬到颐和园颐养天年,安度晚年去了。她整天带着李莲英在昆明湖上的荷花丛中乘坐龙舟游玩,在颐和园内看戏,画画,写字,听李莲英给她讲故事,说笑话,过着田园似的生活。 生活得悠闲自在,安逸舒适,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种假象罢了。 慈禧皇太后虽然从紫禁城搬到了颐和园,但是她手中的权利并没有丢弃开,她仍然紧紧地攥住手中的权力。 最明显的事情是,慈禧皇太后定期召集文武百官到颐和园来,向他汇报工作。 至于光绪皇帝就更别提了,每天按时按节到颐和园乐寿堂给慈禧皇太后请安问好,可谓是早请示晚汇报。 颐和园里仍然保持着宫中的礼仪规矩。朝中的文武大臣都要按照宫中的礼仪规矩向慈禧皇太后请安问好。 光绪皇帝的决策,只要有一点让慈禧皇太后不满意,她就不同意,持反对意见。光绪皇帝不得不做出让步,按照慈禧皇太后的意见修改方案。 实际上,慈禧皇太后仍然是大清掌权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