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认命的老知青(1/1)

作者:偏爱年代文

穿越七零,带着妹妹下乡插队第228章 认命的老知青

“杨大夫,你这狗是怎么养的?个头怎么这么大,等它们生了小狗,能不能给咱们农场几只啊?” 农场有那么多地,自然养了不少狗,可是跟杨白衣这五条狗没法比。 “行啊!估计要到明年了,你别看这几条狗个头大,可它们才几个月大。” 杨白衣也没打算给狗子们做绝育,以后不可避免的会生小狗。 自己也不打算养太多,有这五条大狗,就足以拉雪橇了。 “孙场长,狗的品种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喂养,不是每个狗主人都是杨白衣。 我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你知道这几条狗每天都是怎么喂的吗? 每天除了内脏就是骨头,偶尔吃顿素的刮刮油,这几条狗算是掉进福窝里了。” 当时林骁也是适应了很久,才接受了杨白衣喂狗方式。 “那还是算了,农场可没有那个条件。” 虽然农场现在经常组织保卫科的同志们进山拉练,顺带着打些猎物回来。 但每次的收获并不稳定,而且农场有那么多人,还要时不时的给农业局的领导分润一些好处,打来的猎物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总的来说,农场的日子肯定要比以前要好过,但是好的不多,最起码肯定没有多余的肉来喂养猎狗。 几人在院子里闲聊了几句,婉拒了杨白衣的留饭,带上杨白衣给姥爷一家准备的东西,孙振华和姚雪峰就回农场去了。 晚上吃完饭,在家里待着也无聊,就决定去知青大院看看。 到了知青大院,知青们也是刚吃完晚饭,此时正坐在一起聊天。 杨白衣他们四个先是去了韩飞的屋子,看了看襁褓中的乐乐。 “李雪嫂子,奶水够吃吗?不够吃的话说一声,家里还有两罐奶粉。” 杨白衣看了看他的干儿子,小家伙刚吃饱了奶,此时正睁着大眼睛。好奇的打量着突然伸过来的大脸。 “够吃,前几天你带过来的傻狍子,骨头汤都让我喝了。” 正在坐月子的李雪,也被韩飞养的面色红润,比以前要圆润许多。 “当了干爹就是不一样,一来就关心干儿子的伙食。” 跟在后面进来的何莹莹开玩笑的说道。 “谁说不是呢,一来到大院就赶紧过来看乐乐,我好伤心啊!” 崔金发跟来的有些晚,站在门口一脸醋意。 以前杨白衣跟他最好了,他打来的猎物,都是交给他放血扒皮,他可是杨白衣的亲传弟子,最起码崔金发是这么认为的。 他又怎么会知道,那只是杨白衣为了偷懒,拉他当工具人罢了。 “人家干儿子醋你都吃,干脆你也认到杨白衣同志跟前算了。 不过根据风俗习惯,干儿子排名都是按照入门先后,不按年龄,以后你还要管乐乐叫哥哥。” 董一鸣在一旁一脸坏笑。 一年多的相处,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特别是董一鸣和崔金发,开玩笑更是什么话都说。 “倒也不是不行,有杨白衣同志这种干爹,好像也不是一件坏事。” 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崔金发居然没有回击董一鸣,而是一本正经的思考这件事的可行性。 “我不要当你的小姑姑。” 就在其他人目瞪口呆的时候,正在看小侄子的杨小小,撅着小屁股从炕上爬下来,气鼓鼓的表示反对。 “不好意思,我妹妹不同意,你还是趁早趁早绝了这个心思吧。 虽然我也很遗憾,但咱们两个确实没有做父子的缘分。” 杨白衣强忍笑意,一脸遗憾的说道。 在场的知青们,被杨白衣兄妹俩逗的哈哈大笑。 笑闹过后,怕影响小乐乐睡觉,众人离开了韩飞的房间,来到隔壁三间正房,也就是杨白衣曾经住过的房间。 “同志们,感觉怎么样?这个秋收累坏了吧?” 杨白衣在知青们脸上看了一圈,感觉大家明显黑了一个度。 其实去年他们已经经历过一次秋收了,不过那时候他们刚来,陈百旺照顾他们,给他们分配的活都是相对简单的。 今年就不同了,虽然还比不上壮劳力那么辛苦,但也比去年的强度大上许多。 “也还好啦!最起码在伙食上没受什么委屈,你送了一头野猪和一头傻狍子过来,大家都好过了不少。” 崔金发大咧咧的说道。 “是啊!要是没有杨白衣同志的照顾,这个秋收还真是难熬呢。” 董一鸣默默的摸了摸手上的老茧。 一年前,自己的手握的是笔杆子,现在手里不是镰刀就是锄头。 “也不知道明年学校会不会扩招老师,天天这么干农活,工分还这么低,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张春玲羡慕的看了何莹莹一眼。 李媛的名额是自己抽到的,何莹莹的名额是董一鸣让给她的。 “你们才来一年就受不了了?我们都干了四年农活了。 下乡之前,还踌躇满志的喊着口号,要支援农村建设。 当时还以为真的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呢,谁知道真的把自己给活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张辉苦笑着说道。 “谁说不是呢,我不怕吃苦,就怕日子没有盼头。 我看回城是没什么指望了,今年家里来信,明里暗里的想让我在陈家屯找个媳妇,安心的过日子。” 孙东超用力抽了口烟,把烟雾狠狠地吐了出去。 他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也没有其他什么门路,要不然也不会在孩子毕业以后,连个接收单位都找不到。 “认命吧,咱们家里都是没门路的,回城谈何容易,我已经找过桂花婶子了,托她给我找个好姑娘。” 李然的笑容里带着一丝苦涩。 知青毕竟是城里来的,刚来的时候细皮嫩肉的,还带着一股子书卷气,还是很吸引姑娘的目光的。 也曾有人过来说媒,但当时他们自视甚高,心里还抱着回城的幻想,就一直没有答应。 时间越来越久,希望也在一天天破灭,现在他们都二十好几了,再不说媳妇,以后想找也找不到了。 现在的姑娘,十五六岁就有人说亲,十七八岁就嫁出去了,老知青再不找媳妇,以后连个适龄的姑娘都找不到。 他们不是杨白衣,没有上帝视角,不知道再过几年就会恢复高考。 就算是考不上,再过几年也会有回城的政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