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布局陇右(1/1)

作者:碧楼清风

穿越:重塑大唐第504章 布局陇右

孙偓再次点头,他非常赞同李侃的看法:“陛下说得很有道理,现在修建唐直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东西两线同时有三四十万大军参与征伐,每天的军费开支如同流水一般,确实应该考虑暂停一部分军事行动来节省开支。” 李侃却轻轻摇头,“恐怕现在还不能完全停止军事行动,朕计划派刘大将军带领四万神策军驻守兴元府,李继密率领两万军队驻守兴州,银枪效节军则负责守卫洋州,左神威军将被调往秦州,右神威军将前往洛阳。” 郑畋听到这里,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意识到皇帝可能有更大的计划。 “陛下是否有意对陇右吐蕃采取行动?” 李侃点了点头,“陇右吐蕃得知我们在山南西道用兵,并且在秦州积极修建唐直道,便开始蠢蠢欲动。” “他们频繁袭击秦州各县的村落,掠夺牲畜和人口,如果不给予他们一些教训,他们会误以为我大唐已经衰落,可以随意侵犯我国边境。” 郑畋深有感触地说道:“微臣当年镇守凤翔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些吐蕃人都是马军,动作迅速,来去如风,抢完就走,很难防范。” 李侃沉声道:“这次左神威军配置了一个师的骑兵,可以有效克制对方的马军,吐蕃全盛时期我大唐尚且不惧,何况陇右吐蕃只是分裂后的一个大点的部落而已。” “朕认为一味的防守反而太被动,这次打算主动出击,由左神威军出秦州,直取渭州,李继岌从兴州渡嘉陵江直取武州,然后两军合一,再取成州,这样可以为凤翔扩大缓冲地带,否则吐蕃距离长安太近了,骑兵两日便能抵达城下。” 一旁的刘崇望有些担忧,“陛下,陇右吐蕃据说有近十万兵马,我们只派两万多人马,恐怕很难取胜啊。” 李侃微微一笑,显得十分自信,“据内卫这几年搜集的情报,陇右吐蕃在鄯州有三万精锐骑兵,兰州和河州各有两万兵马,渭州、洮州、成州、武州各有数千部落骑兵,以我们目前的兵力,拿下这几个州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刘崇望还是有些顾虑,“可是吐蕃多为骑兵,行踪不定,如果他们时不时的前来袭扰,我们很难防御。” “即便我们占据了州城,还要屯兵驻守,这会牵制我们不少兵力,不如等解决了王建和朱温之后,再派兵解决陇右的问题,这样不是更稳妥吗?” 李侃缓缓地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刘爱卿所言不无道理,但吐蕃占据我陇右已然数十年之久,若再拖延下去,只怕那里的百姓已对大唐失去归属感。况且他们近日竟敢劫掠我秦州百姓,朕岂能坐视不理?” 接着,李侃继续阐述自己的计划:“至于你所说的防守问题,朕打算将百姓向内迁徙,利用江淮弩箭守城,只需百人便可抵御千人攻击,吐蕃人四处劫掠的日子,必将一去不复返。” 孙偓站出来,一脸忧虑地开口道:“陛下,陇右各州与大唐分离已有数十年,只怕那里的百姓对我们的认同感不强,反倒更习惯于吐蕃的统治,弩箭虽可防住吐蕃骑兵,但无法防止人心的背离。” 李侃轻哼一声,脸上露出一丝不屑:“吐蕃被奴隶起义所瓦解,但是现在那些大的部落却依然把老百姓当作奴隶来看待,试问有谁能够忍受这种统治?” “数十年时间不过两三代人的光阴罢了,许多百姓内心深处依旧渴望着回归大唐的怀抱,此次在兴元和兴州两地俘获了两三万俘虏,朕决定从其中精心挑选出五千名士兵,其余两万余人则全部迁往秦、成、武三州定居。” 孙偓眼睛一亮,他深知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和意义,“陛下此计甚是高明!这几万人口迁徙过去,不仅能为当地提供大量劳动力,还可以增加汉人在陇右地区的比例,从而削弱吐蕃对陇右的影响力。” 一旁的刘崇望听后,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微臣也认为陛下此举极为巧妙,如果能够稳定地控制住秦、渭等州,那么长安西边的安全就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郑畋开口问道:“陛下调遣神威军前往洛阳,可是打算出兵支援潞州?” 李侃摇头道:“潞州对我们来说并不太重要,那是李克用的战场,朕打算攻打怀州,威慑郑州。” 郑畋眉头微皱,“陛下,郑州可不是这么容易夺取的,朱温在那里驻扎了重兵。” 李侃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笑容,轻声说道:“当然不是真正的攻打,只是想牵制住朱温的军队,为钱大将军攻打濮州减轻一些压力罢了。” 郑畋不禁感叹道:“真是想不到,这次攻打濮州竟然如此艰难,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霹雳弹,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李侃轻轻摇了摇头,“经过改良后的霹雳弹,虽然对人的杀伤力大大增强,但对于那两三丈厚的城墙却依然无能为力,而且现在东西两线同时开战,霹雳弹的产量根本供应不上。” 郑畋有些疑惑,“陛下为什么不增加制造霹雳弹的作坊呢?这样一来,产量不就能提高了吗?” 李侃无奈地苦笑一声,“霹雳弹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爆炸,如今长安和杭州的两个作坊,每月都有不少人因为制作霹雳弹而丧命。” “霹雳弹虽好,但我们的军队也不能过于依赖它,在攻城战中,敌人已经逐渐摸索出应对的方法,想要成功夺取城池,最终还是需要近身肉搏,短兵相接才行。” 郑畋叹道:“军器署那些人这几年一点长进都没有,若是霹雳弹再改进一些就好了。” “这种东西可不是几年就能改进的,运气好的话几年就能精进,运气不好,十几年也未必能有进展,说到底还是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 李侃轻叹一声,看向陆扆,“陆相国,你们工部要抓紧搜罗各种人才,对于下属学院的筹办也要加快进度,九月之前务必拿出详细的章程,明年春季开始招生。” 陆扆有些犹豫,“陛下,开设招生匠人的学院是否不太妥当,很多大儒都颇有微词。” 李侃冷哼道:“什么狗屁大儒,他们乘坐的马车,住的房屋,用的瓷器,使用的家具,哪个不是出自匠人之手?他们读了些经史典籍就高人一等了?吟诗作对能打败王建和朱温?” “莫要小看了手艺人,也许他们不经意的一个发明创造就能影响百姓的生活。” “工部学院必须办,虽不参加科举,但朕会另设考试,合格者可为吏,授流外九等,优异者可为官,若有阻扰敷衍者,朕不介意让内卫出面。” “微臣遵命!一个月内定会拿出详细的章程。”陆扆见李侃态度坚决,也不再相劝。 一名宦官此时急匆匆进来,“陛下,淮南八百里加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