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狄家将第339章 收难民百姓聚拢图粮草嘉穗用谋
党世英所带领的禁军愣是被三千多农民给打垮了,党世英本人被暴怒的百姓活生生打成了肉泥,直接被老百姓给活体“挫骨扬灰”了。 萧嘉穗并没有阻止这些老百姓的行为,因为这党世英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就是再死上十次,他也是死有余辜! 但是,老百姓们的脑子不清楚,他脑子可明白,这次之后,朝廷再派来的只怕是更为强大的镇压力量,这里无论如何否都不能呆了。 这一次能答应禁军,一来是人数上占优势,二来是老百姓们都因为之前朝廷的暴行而义愤填膺,群情激愤,所以悍不畏死。 这样的情况可一不可二,不可能出现第二次,因为这些人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农民的老百姓,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动刀动枪过,没有成建制的组织,也没有基础军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没有可以匹敌官军的战斗力。 虽说宋朝地方的厢军部队已经是烂到家了,但他们毕竟是正规军,具备成体系的战斗模式,武器装备上也要比这些老百姓好很多。 萧嘉穗纵有乘龙之才,面对现状也是无可奈何,短时间内让一群手无寸铁且没有战斗力的农民变成能征善战的劲旅,能直接和朝廷军队分庭抗礼,他真的做不到。 别说他了,历史上就没几个人做得到。 在此之前,只有一个人做到了,那个人人称“兵仙”,是汉初三杰之中的韩信,一辈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当年彭城之战后,韩信东进灭掉了魏豹,挺进了赵国边境,然而就在韩信准备进攻赵国之际,刚从荥阳战败逃出的刘邦,却全面接管了他手中的兵马,只给他留下了两千人进行调遣。 手中虽然没有了大军,但刘邦的命令仍在,韩信还得如期攻打齐国,而韩信根本不怕,吩咐手下就地招募新军,没过多久便招募到了两万人马。 然而这些人大多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直接对上赵国的军队,肯定必死无疑,更何况赵国大将陈馀手下的20万精兵,早已占据地利,在井陉口列阵,对韩信的两万杂兵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 紧接着,就产生了兵家战史上的高光时刻,“背水一战”,用两万新兵,以少胜多,打败对方的20万精兵。 萧嘉穗有胆子背水列阵,可这些老百姓可不是当年的汉军新兵,他也不是当年的兵仙韩信啊! 要是找个险要之地固守,倒是能够抵挡住朝廷是围剿,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也可以抵挡一时,可坏就坏在他们所在的地方是河南地区,这地方全是平原,一马平川,险要之地就那么几个,关隘要塞都在朝廷的手里掌握着,他们根本没可能拿下来。 为今之计,萧嘉穗认为只能带着这些老百姓离开这片土地,转战他方,因而他们如果留下,面对的还会是朝廷的屠刀。 他面临的情况比当年的陈胜吴广好不了多少,就是那句话,“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可是萧嘉穗明白,自己想带这些老百姓走,太有难度了,毕竟炎黄子孙自古就讲究一个“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啊,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是宁死都不愿意离开自己家乡的?数不胜数! 而且这一跑,这辈子还能不能活着回来,不知道,要跑多远,也不知道,反正按照萧嘉穗的设想,起码得跑到几百里外,宋朝控制薄弱的地区,才有可能藏的住。 而他心中最好的理想地点,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目前他知道狄泉在山东这边反抗朝廷的斗争已经愈演愈烈,做大做强了,已经占据了当地很大的一片土地,京东东路除了少数州县,都已经被狄泉占领了。 而且狄泉的名声在起义军里面那是好到出奇的,属于名声在外,狄泉干义举的同时还可意宣传,所以在民间声望俨然已经是江湖第一人了。 甚至有民间传说,说狄泉是狄家将后人,本身就是狄青狄爷爷转世投胎,因为当年皇帝对不起这位擎天保驾之臣,所以这辈子定要推翻赵宋江山,来报仇的。 这个说法也不知道是老百姓穿凿附会还是有人有意为之,但狄泉的名声是越来越大了,萧嘉穗不是寻常人物,他看人也是准狠的,他看得出来狄泉和其他的草头反王不一样,既没有急于称王称帝,大肆封赏手下,也没有在其占领的各地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反而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就凭这两条,萧嘉穗就知道他志向不小,且能力不俗,若是能够带领民众到了狄泉对地盘,以狄泉对百姓的一贯态度,想必也能给老百姓一条活路。 更何况,萧嘉穗走南闯北,到江苏范氏义庄时还遇见了当初抢夺马匹充饥,被狄泉不但不怪罪,还派人护送到了范氏义庄的百姓,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其亲身经历。 萧嘉穗不禁对狄泉赞叹有佳,直言古有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狄泉有上古之风,是仁义君子。 当今这个世道,即便是当年包龙图坐镇的开封府,如今也没有多少人去告状了,为什么?有冤申不了,有仇报不了,谁还去? 官府,萧嘉穗不信,豪强,萧嘉穗也不信,要说现在世界上还有人值的他信任,就只有狄泉了…… 不过,他惊喜的发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当他在告知老百姓们要离开此地的时候,老百姓没并没有大部分反对。 老百姓们也在官军的屠杀之中被吓傻了,明白倘若不能远离朝廷军队,他们是活不了的。 比起背井离乡,如今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愿意离开这里,也是无奈之举。 萧嘉穗在发现这些老百姓居然没有相反意见之后,自然是准备立刻带人走,宜早不宜晚,因为党世雄很有可能带着兵马前来报复。 但是,就在他们即将动身之前,其余州县的流民百姓在听说了这边有人反抗朝廷军队并取得了胜利之后,纷纷赶来,寻求庇护。 萧嘉穗本来就是为了百姓才挑头反抗官军的,所以面对这些来投奔的老百姓,他实在是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可是这样一来,新增加的老弱妇孺数量就剧增到了两万多人,很多寻求庇护的老百姓都是拖家带口的来了,一两个青壮年带着四五个老弱妇孺。 一下子多出来了近两万多张吃饭的嘴,萧嘉穗就犯了愁了,原本他带着那几千人击溃了党世英,缴获了他们的军粮,再加上东拼西凑来的粮食,也足够支持他们到达山东了。 现在,这些粮食都不够吃一周的。 而这些赶来寻求庇护的老百姓们,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引黄泡碱工程不是泡了他们的田地,就是淹了他们的家园,或者是被官军驱赶屠杀,基本上是到了伸手要饭的地步,身上也不可能有多少携带的粮食。 几乎是一瞬间,财政就赤子了,粮食就见底了,萧嘉穗也不能带着两万多人各地流窜,像是土匪和当年东汉末年的赤眉军一样,像是蝗虫一样的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吧? 思来想去,萧嘉穗把目标放到了附近许昌附近的皇室“内藏库”分库上。 宋代的内藏库就是直属皇帝的私人“财政”,由于其直属皇帝,皇帝有直接支配权,同时又具有大多数时候不许朝廷机构和大臣干涉的独立性特征,所以也可以称内藏库是皇帝的小金库。 这种有皇帝小金库性质的内藏库其实并不是宋代首创,这种皇帝私财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宋初,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直接继承了后周皇帝的小金库——内府钱,并改名为封桩库,并在以后统一过程中,通过征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四地,把四地府藏皆入宋封桩库,完成了宋朝皇帝小金库的原始积累。 当时宋匡胤设置内藏库的目的,并不单单在于满足自己日常的吃喝玩乐,也是为国家走到危难之时所准备的一笔救助金。 在宋代时内藏库可谓是有着双重职能,一方面是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储藏库 ,在宋太宗时将封桩库更名为内藏库,并在继承太祖朝封桩库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将其向机构化、正常化的轨道上发展。 后来由于被金人掠夺,北宋的内藏库贮藏财赋流失殆尽,直到绍兴和议之后南宋内藏库才开始有所储备,秦桧独相期间内藏库再次储备有大量钱物。 而现在宋徽宗的内藏库,那可谓是聚敛天下之财物,富甲天下。 这句话说的不对,宋徽宗本来就是富甲天下的,谁能比皇帝还有钱啊! 而许昌作为宋朝京畿重地附近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在哲宗年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内藏库分库,不用来囤积财物,主要是囤积粮草,每年都会从皇室内藏库之中向那里输送大批粮食,是把它当做一个战略粮仓来用,直接归内藏库管辖。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东部,界于郑州、开封、平顶山、周口、商丘之间的华北平原上。我国约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伏牛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等山为界,以东多是平原,以西多是山区,许昌正好位于这条界的东边,伏牛山以东不远处。在元明清之前,我国有很多大一统王朝或北方大型王朝定都于河南洛阳或河南开封,而很多南方王朝又定都于江苏南京,许昌又正好卡在两地之间。 北方王朝要取得对南方王朝的战略优势,往往会占领淮河,处居高临下之势,而南方王朝要自守,优先选择是守江必守淮,作为淮河以北的许昌,对南北双方争夺淮河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只要能过占据许昌,就会有利于攻守双方在北方地区的军事行动和资源调配。 此外,许昌临近黄河,既可以作为北方防线,又便于随时支援其他地区的战斗,尤其是当年在哲宗年间抗击辽国的战斗之中,作用尤为重要。 宋徽宗虽然昏聩,但是在京畿附近的防御体系还是沿用早先的不属,倒是不像三国里面那蜀汉后主刘禅弃守摩天岭一样,自毁长城,因此在许昌城内的内藏库里面粮草还是满仓状态。 萧嘉穗估算一下,只要拿下了内藏库,其中的粮食一定能够支持所有人到达山东,而且这个内藏库既然是战略意义重大的资源库,很有可能里面也会存有一些武备,也就是武器。 如果能够获得大量的武器,对于他们这些老百姓也是意义重大的,毕竟他们现在手里面武器不多。 但是,许昌作为曹魏古城,在历史上被多次修建巩固过,还是很坚固的,曹丕建立了魏朝后,许昌的地位并没有降低,依然是曹魏五都之一,曹丕经常来许昌巡视,许昌还是曹魏的临时军事大本营,在魏晋时期,许昌还是颍川郡的治所,颍川是大郡之一,想要打下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现在萧嘉穗他们只是一群没有经历过正统军事训练的老百姓,更没有攻城器械,想要靠攻城拿下许昌,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所以,萧嘉穗打定的主意,就是在攻城方和守城方双方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最有效,最实用的攻城办法——派人潜入,里应外合,让这些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萧嘉穗的意图是他率领部分人潜入城内,挟持州官,然后控制城防,最后打开粮仓,带着粮食逃走,许昌则不要占据。 以他们现在的战斗力,打下来城池也守不住,而且四面八方都是朝廷的地盘,他们占据这里就等于孤立无援的被包围,如何能够长久? 该走还是得走的,在运动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