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鬼修三界行第82章 清史悬案
从来就没定过价哪来的内部优惠价,再说王家可是家大业大,憋了半天就要十万块,也不知是真看在王鑫面上还是从没见过这么多钱导致格局小了。 “没问题十万就十万。” “既然价格已经定下那接下来就要解决问题,想要解决王艳体内的阴灵就要先了解阴灵的过往,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有过十个孩子,但这十个孩子中有六个夭折,剩下的四个孩子中弘时为长子,而雍正最终传位给弘历,当时的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整顿旗务、改土归流、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 而这些新政都直刺封建时代的既得利益群体,康熙驾崩时国库存银不到七百万两,但当雍正驾崩时国库存银已超五千万两,雍正觉得他死后必须把新政继续推行下去,经过多方考量雍正知道只有弘历可以继续推行新政,但这就触动了太子弘时的利益,导致弘时一直想办法害弘历, 正史记录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与一直跟雍正唱反调的八爷胤禩关系密切,因而在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抑郁而终只活到二十四岁,后世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弘时是雍正弄死的,为的就是给弘历一个安稳的皇位,但历史上雍正并没有明文下旨赐死弘时, 这事也成为清史一大悬案,我之前看到这段历史后一直觉得弘时应该是被软禁起来最后逼成抑郁症死去,毕竟太子可是位高权重,享受了那么多年的奢华难以适应由奢入简,一旦被囚禁大概率会疯,那个年代人要是疯了基本也就自生自灭了,刚才我在记忆中看到弘时是被雍正暗中赐死, 同时死的时候非常痛恨身为弟弟的弘历和他的父皇雍正,而阴灵可以影响被附身的人,所以王艳会不尊敬父母同时讨厌从小跟她一起长大的姐姐,我现在怀疑安玉送这条项链给王艳就是为了让王艳强行喜欢他,只要把王艳娶到手那你们就一定会在财力上帮助他,估计今后整个王家都会是他安玉的。” 听了于晓燕的解释王鑫父母非常愤怒,原以为安玉最多只是有点行为作风不检点,只要好好待他们的女儿也就无所谓了,没想到对方用心如此歹毒,不止要王艳还想要整个王家,父亲立刻坐不住了,当下就要叫人把安玉的企业都给整垮,于晓燕马上安抚他们稍安勿躁,毕竟这只是她的猜测眼下还没有任何实证。 “你们先别心急听我说完,弘时死的时候怨气极强心头血喷到了一个瓷瓶上,按理说阴灵应该会寄宿在这个瓷瓶上,可现在却寄宿到你女儿的身上,我现在还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当中的关键点肯定是这条项链,事后我会根据项链上的小鬼继续追查此案,眼下最重要的是帮王艳恢复过来,你们家里有没有清朝服饰?” 父母闻言摇了摇头,想想也是这个年代谁家会准备清朝服饰? “那这样吧你们想办法在明天晚上之前弄到清朝服饰,要有皇帝、太子和大臣,最好太监的也准备上,还需要一副圣旨,这些东西剧组或剧场应该都能借到。” “要这些东西做什么?” “满足弘时的心愿这样才能送阴灵离去,如果再有个皇座就更好了,但一天的时间又能上哪去找皇座呢?” “这个简单,我可以跟剧组联系直接租用他们的场地。” “那就没问题了,咱们明天晚上就让弘时看一出戏。” 于晓燕当晚留在了王家并将这场戏的具体细节详细交代了一番,第二天一早王鑫的父亲特意让司机直接送于晓燕去剧组拍戏,同一时间安玉又来看王艳,父母没有阻止安玉免得打草惊蛇,于晓燕凝聚在项链上的阴气可以维持一天的时间,应该不会让安玉察觉不对, 接下来就看今天晚上这出戏能不能演好,当她从豪车上下来时周围有不少狗仔队上前拍照,她并没有阻止这些狗仔,毕竟他们也是为了生存,但小刘这个爱八卦的人可藏不住八卦心上来就问。 “小于这车真不错,真没想到你背后居然站着金主,昨晚去哪了快跟我说说。” “我男朋友住在这刚才车上那个就是。” 于晓燕直接承认让小刘大为震惊,感觉这就不是能当大家面说出的话。 “我要没记错的话今天你可要拍武戏,昨天晚上你该不会···” “这事你觉得我应该告诉你吗?” 于晓燕这话直接把小刘噎的不知该说些什么,反正已经知道想知道的八卦了,至于昨天晚上于晓燕究竟有没有跟别人发生点什么又用了些什么姿势那管不着,于晓燕这样告诉小刘也是为了满足对方的八卦心,免得对方一直纠缠闹的她心烦,接下来的这场戏是一场武戏, 于晓燕在这部电影中一共有两场武戏,一场是对抗出城后遇到的毛贼,另一场是在女主遭到陷害后杀出重围求救,武术指导先带上威亚指导她需要做的动作,这套动作需要在林间树木中穿行,依靠威亚和摄像剪辑,最后再进行后期拼接完成拍摄,看清动作后剧组人员准备给她带上威亚。 “导演我有个想法,这段戏用拼接剪辑我觉得效果不好,最好能用长镜头拍摄,而且威亚会影响我的发挥所以就别带了。” 于晓燕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整个剧组震惊了,现代功夫片很少使用长镜头,基本上是用有武术功底的人进行多方位拍摄然后再进行影像剪辑,就算对自己的武功有自信不用拼接,但不戴威亚怎么可能飞得起来,一次拍摄需要消耗很多胶片,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摄制组内不少人提出反对,李峰用一种轻蔑的眼神看向于晓燕,似乎是在嘲笑一个刚拍戏的女演员太自大,夏茵茵看了于晓燕一眼后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