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徐州改头换面内政专家张昭(1/1)

作者:爱吃饭团团

三国:从篡夺江东基业开始第122章 徐州改头换面内政专家张昭

“你会医术?”偏将欣喜若狂。 辛宪英点了点头,说道:“快带我去看看吧。” 很快,在溃兵的带领下,辛宪英来到一处山洞。 趁着山洞里的篝火,辛宪英看到一个方脸大汉躺在山洞中,周围还有几个士兵看守。 方脸大汉毫无疑问,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将军了。 辛毗担心闺女的安全,也跟着过来了。 他也算是见惯了猛将之人,他一看那方脸大汉,就知道此人不一般。 辛宪英上前,定睛一看只见方脸大汉的身上到处都是刀伤,枪伤,箭伤。 伤口多达十几处,能够不死,也算是命大。 辛宪英帮忙处理了伤口之后,又从药箱里挑出有用的药材,亲自去煎药。 趁着辛宪英去煎药,辛毗凑到女儿跟前,问道:“闺女啊!刚刚把食物和药材给他们就是了,你何必过来帮他治伤啊!” “这这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辛宪英一边煎药一边朝着父亲反问道:“父亲,咱们此去徐州,至少有千里之遥。” “这才刚离开邺城没多久,就遇到了溃兵,这一路上,溃兵,土匪,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劫难。” “父亲以为,凭着咱们那十几个家丁护院,能护送咱们到达徐州吗?” 辛毗虽然没有他闺女辛宪英这么聪明,但是,能够在袁绍手下混到重臣的地位,也不傻。 辛宪英这话一出,辛毗顿时明白了她的意思。 很明显,辛宪英是想救了这些溃兵的将军,然后,让这些溃兵护送他们前往徐州城。 这几十号溃兵,还有这位重伤的将军,看起来可是气势不凡啊! 若能得到他们的保护,一路也就无须在担心什么危险了。 辛毗觉得闺女的想法不错,但是,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很快,辛毗就想到问题所在。 “你把他的伤治好,他若是回了营,不就白忙乎了吗?”辛毗问道。 辛宪英小声回答道:“爹,你怎得这么糊涂?” “军中有军医,他们若是想要回营,何必藏在这山上。” “我看,他们死里逃生之后不想再打仗了。” “咱们救了他们将军,对他们有救命之恩,届时,让他们无处合区,大概会跟着咱们去徐州,到了徐州,咱们置办了庄子之后,正好可以让他们做个家丁护院。” 不得不说,辛宪英这个在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在智谋,以及拿捏人心上,确实是有两把刷子。 要知道,古代可是男尊女卑的时代。 古代能够青史留名的女子,能力绝对是极其强悍的。 听到了女儿的打算之后,辛毗也就不再阻止了。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溃兵并不算坏,应当是不会伤害他们的。 彭城。 自从李易把乌巢的粮食运到彭城之后,彭城的粮草问题解决,立刻开始大肆的招揽流民。 但凡是前来徐州定居的流民,官府都会给分配房屋,田地。 除此之外,还会提供粮种,农具。 每个村子,还会提供一头耕牛,供大家轮流使用。 这样的待遇,别说是逃荒的难民了,就是从前在他们老家,也没有啊! 一时间,周围的难民蜂拥涌向徐州。 徐州的人口,居然在极短的时间,达到了一个巅峰。 甚至,就连陶谦担任徐州牧的时候,人口也不及现在。 当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袁绍和曹操这场大战的激烈程度。 若非战事,这些百姓谁愿意背井离乡啊! 有了人口,徐州就有了生机。 一时间,各地的商贾也齐聚徐州,就连徐州的贸易都被带动起来。 李易几日前,已经返回徐州了。 看到徐州如今的景象,也不由对张昭有些刮目相看。 这家伙虽然有“带投大哥”之名,但是,治理内政这方面,的确是有两把刷子。 怪不得,孙策曾经说过,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呢。 在江东,张昭能够与周瑜齐名,确实是有些本事的。 李易和张昭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李易朝着张昭问道:“子布,府库里的粮食可是足够了?” “足够了!” “咱们只需要贴补流民一季,待到粮食种下,在长出来,徐州城就足够自给自足了。”张昭想了想,面带笑容的说道:“其实,也并不算贴补流民。” “流民如今的口粮,都是靠他们的劳动换取的。” “月英小姐的造船厂消耗的木材数量极大,江东一时间划拨不出太多苦力。” “距离播种还有月余,这月余的时间,徐州这些流民恰巧无事可干,正好让他们去砍伐巨木,来换取这些日子的口粮。” 张昭的话,让李易不由的一愣。 让徐州的流民帮着砍伐造船所需的树木,张昭这招高明啊? 这是,以工代赈? 看来,张昭不仅仅是有两把刷子,刷子上的毛还很多啊! 不过,还有一点让李易不解。 徐州砍下来的木头,是怎么运送到江东的呢? “砍伐好的巨木,如何运输?”李易问道。 张昭笑了笑,回答道:“先用大船运用一小段路程,到了长江之后直接倒入江中。” “木头顺流直下,经过月英小姐的造船厂时,用绳索将木头拦下即可。” 利用江水运送木头,这种方式在东北一些地方,也经常使用。 如此一来,运送木头的人工省去了不说。 利用江水运木头的速度,也比船运快的多。 李易越发的觉得,自己把张昭调到徐州,是个明智的选择了。 徐州是南北连接的交通要道,再加上张昭这个懂得搞经济,搞发展的官员在。 要不了多久,徐州就会富饶起来,甚至,能够成为第二个江东。 当然,前提条件是,徐州不能经历战事。 万一战事来了,就得在把张昭调回江东。 否则,他万一当起“带投大哥”来,谁能受得了。 李易正和张昭聊着,突然听到前方一阵叫卖声。 “卖戟!” “卖戟!卖戟!” “小姑娘,你这戟多少钱。” “一百金。” “什么,你疯了,什么破戟,敢卖一百金。” “好戟,天下无双的好戟。” “好家伙,真沉,少数也有几十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