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第794章 百口莫辩
书吏将卷宗呈给了大理寺卿唐临,唐临转头看向李绩和房遗爱,问道:“两位监审大人要亲自审问吗?” 李绩微微摇头道:“你们是主审,自然由你们审问,老夫只是奉旨监审,听着便是。” 房遗爱沉吟道:“我问一个问题,问完之后你们接着审问就是。” “国公请问吧。”唐临将审问的卷宗放在了面前,看起了卷宗。 房遗爱看向武元庆,厉声喝问道:“武元庆,你老实交代,武才人对你们谋逆之事知不知情,有没有参与谋逆?” 武元庆连忙回答道:“武才人没有参与谋逆,对谋逆也毫不知情。” 房遗爱沉声道:“你再仔细想想,可要想好了!” 武元庆看着房遗爱,有些讨好的回答道:“武才人与我关系恶劣,甚至有些恨我,确实对谋逆毫不知情,更没有参与谋逆。” “当年我也是年轻不知好歹,才与武才人有了矛盾,其实这些年我早就悔恨不已,只是武才人一直深处深宫之中,所以我也一直没法跟她赔礼道歉。” 房遗爱听了心里不免有些失望,摆了摆手有些意兴阑珊道:“唐大人接着审吧。” 唐临看着卷宗继续审问武元庆,对有疑点的地方绝不放过,对重要的地方也不断的反复审问,确定武元庆并没有撒谎或者遗漏。 对武元庆的审问倒是非常的顺利,他没有任何的抗拒,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虽然也夹杂了一些加工。 那是因为武元庆还抱有从轻处罚的希望。 审完完了武元庆之后,众人就带着卷宗前往两仪殿复命,武元庆也算是参与谋反的重要人物了。 “臣等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都平身吧。”李治端坐在御座前,御桌上的奏章堆积如山。 “臣等今天审讯了武元庆,这是审问的卷宗,还请陛下御览。”说罢,李绩就将审问卷宗呈了上去。 内侍范云仙接过卷宗然后轻轻的放在了御桌上,李治认真的看了起来。 房遗爱静静的站在那里,其实他心里并没有觉得惊慌,只是觉得有点尴尬。 他知道旁边的李绩等人此刻心里一定充满了八卦。 其实李治一看卷宗就瞪大了眼睛,这份卷宗还真是出乎意料。 房遗爱一直留意着李治的动静,见他看完了卷宗,连忙上前一步,恭声道:“启禀陛下,上面关于臣与武才人的供词完全是无稽之谈。” “武才人入宫时才十四岁,臣比武才人还要小两岁,臣甚至根本就没见过武才人,怎么可能跟武才人有私情?” “臣也不知道武元庆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臣觉得他极有可能是为了减轻罪责,然后编了个这个谎言,借此表明自己是被胁迫加入谋逆。” “臣以为可以对其用刑,还有对他的继母严加审讯,必然能查个水落石出!” 李治微微颔首道:“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罪臣的胡言乱语,谁会相信?” “既然武元庆将谋逆的过程都详细的供述了出来,就不必继续再他身上浪费时间了。” “有了武元庆的详细供述,明天就直接审问长孙无忌吧。” 李绩等人恭声道:“臣等遵旨!” 对于房遗爱和武才人的事他们都识趣的没有多问,武才人入宫之后不可能和房遗爱有什么私情。 至于武才人入宫之前和房遗爱有没有过什么情愫,这都不重要。 无论是有还是没有,结果都必须是没有。 李治示意内侍将卷宗交给李绩,然后吩咐道:“你们都退下吧,房遗爱留下。” 李绩等人带着卷宗退出了两仪殿,只有房遗爱留了下来。 李治起身笑了起来:“这个卷宗还真是给了朕一个好大的意外!” 房遗爱颇为无奈的拱手道:“陛下,臣不敢欺瞒陛下,武元庆所说的关于臣和武才人的事真的是无稽之谈,臣与武才人清清白白,绝无私情。” 李治笑呵呵道:“朕记得你之前还跟兕子打听过武才人,朕问你的时候,你说你小时候见过武才人,觉得她甚是美貌,记忆深刻,所以才打听了一下她的近况。” 房遗爱听了十分后悔当初冒失的跟晋阳公主打听了武媚娘,因为没法说打听的真正缘由,所以他只能随口编造了一个理由。 其实小时候觉得某个大姐姐长的很漂亮,这其实并没什么问题,不算是什么事。 偏偏现在武元庆又特么胡说八道,让房遗爱有种百口莫辩的感觉。 房遗爱苦笑道:“是有这么回事,臣只是偶然见到了她一面,连在哪里见到的都忘了,当时是觉得她长的很美,但是臣与她绝无私情!还请陛下明鉴!” 李治笑道:“你紧张个什么劲儿?朕又没说不信!朕相信你。” “陛下圣明!”房遗爱心里长松了一口气。 李治接着道:“其实呢,年少时候喜欢上某个女孩是人之常情,也未必就一定有私情,也没有那个缘分喜结连理。” “不过是年少时的一时情动,时间长了就忘在了脑后,偶然忆起那一抹柔情,会有淡淡的遗憾弥漫心头。” “朕懂!” 你懂归你懂,但是我特么不懂啊,我特么都是瞎编的! 虽然皇帝能对他说这种很私密的话是对他的信任和亲近,但是房遗爱却不得不扫他的兴。 “陛下,臣真的和武才人没私情,也没喜欢上她,就只是当年的那一刻被她惊艳到了,也没喜欢上她,没有念念不忘。”房遗爱再次认真的解释了起来。 武媚娘毕竟是先帝的嫔妃,虽然是不受宠的嫔妃,那是先帝的女人。 他是真的没有喜欢上武媚娘,所以这个锅他不想背。 没喜欢上武才人,跟武才人从无什么来往,隔了那么多年会突然关心起武才人的近况? 而且还是情不自禁的当着兕子的面问起? 现在或许没那么喜欢,当年必然是日思夜想过的,李治连连点头道:“好,不用多解释了,朕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