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第237章 哑口无言
李纲越说越激动,恨不得从步辇上站起来,走过去指着王剪的鼻子骂。 以前李承乾不会逃课,交代的学业也会认真完成。 可自从王剪担任太子司直,太子对学业也不像以前那么认真,隔三岔五跟着他瞎胡闹。 他不止一次劝说过李承乾,要以学业为重,要以大唐社稷为重。 可李承乾不知道被王剪灌了什么迷魂汤,不仅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而且还敢当众和他顶嘴。 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李纲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也不想马上进宫找李世民告状,那样显得他太过小气和无能。 于是李纲想到了堵路这一种方法。 “李少师此言言重了,本官作为太子司职,肩上同样扛着辅佐太子的重任。” “臣蒙皇恩,成为东宫署官以来,无不是夙兴夜寐,唯恐做的不足,又岂敢带坏太子?” “你一来便上纲上线,净说污蔑本官的话,如果没有一个好解释,休怪我明日上朝参你一本!” 王剪的脸色也冷了下来。 这老头,你倚老卖老就不说你了,上纲上线可没朋友做。 误导太子这个大帽子一扣,如果被放到朝堂上来议论,一帮谏议大夫那还不死命表现。 解释的不好,丢官都是小的,指不好还会被流放。 这老鸟看着一脸正气,内心实在恶毒至极。 两人争吵的地方,就在离皇宫门口不远处。 一些进进出出的宫中之人,看到前面有热闹可看,纷纷围了上来。 “哼,你这后生倒是牙尖嘴利!”听到王剪淡漠的语气,李纲脸色变得铁青。 作为三代太子老师,李世民的座上宾,朝中大臣见到他不都恭敬地说一声李师。 即便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之流,对他也是毕恭毕敬。 没想到这个风头正劲的年轻人,竟敢用这副口吻跟他说话。 如果不让他吃些苦头,他李纲还有何脸面去见朝中百官。 李纲双眼一转,心里顿生一计。 “老夫问你,你这些日子是不是带太子去务农?”李纲用手指着王剪,用责问的语气说道。 “农是国本,让太子多了解农事,有何不妥?”王剪对他用手指人的不礼貌行为,心里非常厌恶。 这李纲看似道貌岸然,实则非常无礼。 “农是国本不假,可太子是储君,学的应该是治国之道。” 李纲摇着头接着说“如果因为务农,而耽误了太子对治国之道的学习,岂不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 “老夫说你误导太子危害社稷,又有何不对?” 年轻人,你还是太嫩了。 李纲此刻非常得意。 论扣帽子这招,他运用的可谓是炉火纯青。 “李少师,太子跟你一天学习多久?”王剪反问一句。 “哼,哑口无言了吧。”李纲冷声一声,随便带着几分自傲说“老夫每日教导太子两个时辰!” 李纲说着还伸出两根手指比划。 他大半截身子已经入土,每日还花如此多的时间教导太子,可见他尽心尽力。 “太子每日在国子监学习两个时辰,跟你又学了两个时辰,也就是说一天时间都在看书学习。”王剪皱着眉头说道。 怪不得李承乾跟他一起种植番薯的时候,会表现的那么兴奋。 每天如此繁重的学业,而老师又严厉苛刻,想好好学习才怪。 要知道,李承乾跟他们学习的都是枯燥的书籍算术,根本没有娱乐一说。 但凡他们这帮老古董,在中间穿插骑马射箭等娱乐的课程,也不至于让李承乾如此排斥。 “太子作为储君,不多学习,以后如何管理偌大的国家?”李纲语气有些不耐烦。 这个太子司直,连个问题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他看来也是个平庸之辈。 正当李纲表现出一脸不屑时,王剪马上回应他。 “李少师,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运用到实践当中,岂不是纸上谈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官带着太子躬身实践,难道不也是在学习吗?” 面对王剪的咄咄逼人,李纲一时间语塞,一张满是皱纹的老脸气的通红。 朝中好友都说这个太子司直,能出口成诗,他即便对王剪极其厌恶,也不得不赞赏他的才学。 确实有两把刷子。 可空有才学,而品行不端,终究也是个毒瘤。 “呵呵,满口胡言,那你告诉我种地能学到什么!”李纲也学着王剪,进行反问。 王剪站在车架上,双眼直勾勾地盯着他,嘴角扯出一抹讥笑。 “种地可知粮食生长周期,天气时令,粮食收成。” “种地需面对各种恶劣天气和漫长的等待,可学到随机应变与持之以恒。” “亦可清楚赋税收取多少,百姓才不会饿肚子,而大唐的国库也不至于空虚。” 王剪顿了顿,接着说道。 “这几日太子在学习庄稼种植时,觉得现在的直犁太过费力,而且效率极低。” “于是太子和本官一起做出了贞观犁,可单牛犁地,而且更加省力。” “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唐百姓都会用上贞观犁,人人歌颂太子的大德。” “李少师,你说这些太子在书本上能学到么?” 李纲今年患腿疾以来,除了偶尔上朝,这几天疼痛难耐并没有上朝。 对太子和王剪做出贞观犁一事,他并不知晓。 面对王剪说出的一大堆理由,李纲陷入了沉默。 他想了一会,终于找出王剪话语的破绽。 “你所说的,不过是生民小道,而不是治国的大道!”李纲脸上带着几分窃喜。 说完后,他在心底暗自呼了一口气。 差点着了这小子的道,被他给绕进去。 “李少师,何为治国大道?”王剪看他一脸得意的样子,无语地摇了摇头。 李纲双手抱胸,一副说教的做派。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知古人兴盛衰败之缘由,方可警惕己身引以为戒。” “治国、治民、治兵,皆有对应书籍记载。” “读万卷书,学圣人先贤心得感悟,才可悟治国大道。” “” 说教是李纲的长处,这老小子不知疲倦地巴拉一顿说。 王剪也没打断他,而是静静等待让他说完。 没想到这老小子这么能说,足足说了盏茶的功夫,直到说的口干舌燥,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来。 “李少师说完了?”王剪试探性问一句。 “哼。”李纲冷哼一声,作为回答。 王剪站久了觉得有些累,于是靠在马车上,慵懒地回答他。 “既然李少师说到书本的重要性,本官引用管子先贤的话作为回答。”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李少师,管子都说了,百姓富裕容易治理,百姓贫穷难以治理” 王剪也用古人的话回应他。 “太子殿下学习耕作,革新耕作农具,让百姓多种地多收成,是不是能达到让百姓富裕这一点?” “知行合一,才是学圣贤书的目的,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只是记书本上的歪理。” 话已至此,李纲已无言回答。 “你竖子,气煞老夫也!”李纲的手激动地颤抖,半晌说不出话来。 最后李纲的脸气成猪肝色,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无力地说道。 “摆驾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