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北宋经济危机(1/1)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隆万盛世第1036章 北宋经济危机

“有流出是一定的,只不过其中缘由未必都是这个,其中应该还有大量白银进入的缘故。” 魏广德说道。 这话,自然也是做不得假。 商人逐利,自然是能够发现大明和倭国之间金银价差所带来的巨大套利空间。 而这种套利空间的存在,他们自然也是会想法设法利用为自己获取利益的。 不过魏广德相信,大明金价的变化,更多还是因为倭国和夷人大量白银的输入导致的。 对此,魏广德也没有打算藏着掖着,而是把自己想的说了出来。 “可是,就锦衣卫收集的情报看,夷人在大明和倭国大肆收集黄金运走是不争的事实。 若只是贸易原因少量流出还就罢了,可若是夷人为逐利,疯狂从我大明收走黄金” 张居正说道这里,话音忽然顿住,他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说下去。 张居正可不是迂腐的酸儒,他是比较务实的一个官员,虽然他也想不明白黄金被夷人拿走会对大明产生什么样的危害,但是本能还是告诉他,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他们也送来了白银。” 只是这时候,刘守有忽然插了一句嘴。 不过话一出口,刘守有不免有些后悔,两位阁老说事儿,他听着就好了,插什么嘴啊。 若不是有阁老当面,他都想给自己一巴掌,让自己长长记性。 不只是刘守有的话,确实也提醒了张居正。 先前只想到黄金流出对大明或许不利,可却忘记人家来贸易,也是带着大量白银来的,换走大明的商品,剩下的才换成黄金。 可若是禁止和海外贸易,那些作坊的产出怎么办? 要知道,这几年江南许多作坊都扩大了生产,招募许多失地流民进工坊做工。 不论如何,工坊的扩大生产对于稳定地方是有好处的。 可一旦断绝和夷人的交易,这些工人和工坊可就黄了,要出问题的。 就在刚才,张居正想到的应对办法,。 比如在铜币中掺杂其他金属,《宋史》记载,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许申曾向朝廷建议,将铁与铜混铸,以减少货币中铜的含量。 一枚铜钱可用三分铜、六分铁,剩余一分掺杂铅、锡等便宜金属。 没想到投入生产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方法成功率太低,耗时一个多月才造出来一万枚,铸币工人苦不堪言,这种方案也宣告失败。 后来就是减少小钱的铸造量,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铁钱等。 其实,北宋宰相蔡京对这一思路加以改进,采用黑锡和白锡掺杂在铜液中,制成“夹锡钱”在陕西一带推行。 但随着蔡京被罢免,这种刚刚流通了两年的新币也被朝廷废除。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增加货币面值无疑是更加科学有效的法子。 果然,“折二钱”普及后不久,东南一带的“钱荒”危机终于开始缓解,不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平民百姓,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此后,每当宋廷遇到“钱荒”,都会沿用这一方法,陆续推出了折三钱、折十钱等,直至后来首次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比欧洲领先了近三百年。 虽然交子的出现,在后世人看来是一场变革,很先进的变革,但在当时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钱荒发生前后,因为货币供应量失衡,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一方面,铜钱大量外流,市场流通的铜钱吃紧;另一方面,商品物价飞涨,尤其是徽宗时期爆发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以粮价为例,宋神宗熙宁年间米价平均每斗七八十钱,到靖康年间已经达到“斗米二千”,甚至出现“米斗至数十千”的现象。 “钱荒”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说货币流通少,物价应该下跌才是。 可是宋朝对货币的需求太大,所以劣币大量出现,比如铁钱,就是按照一比十的价格和铜钱进行兑换。 宋朝政府为了缓解当时铜钱稀缺的问题,规定了允许铁钱在蜀地流通,但是流通的量要按照铁钱和铜钱的比例规定。 铁钱的流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的稀缺,但是铁钱的铸造数量过多直接导致了铁钱贬值严重,造成物价飞涨。 至于最后才出现的交子,说好听是为了大宗交易方便,其实还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而来。 北宋边患的严重,军事费用开支有增无减,加之后期宫廷奢侈浪费,吏治腐败,冗官俸禄赏赐增多,终于使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国家没钱了,就打起了交子的主意。 宋朝真正意义上出现通货膨胀就是在官方开始发行纸币以后,也就是设立官方的纸币发行机构“益州交子务”之后,规定交子的固定面额,并将铁钱作为交子的准备金。 之前是劣币大量出现导致物价上涨,而当朝廷选择发现交子的方式解决财政危机后,形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魏广德说出宋代钱贵到钱贱的变化,就完全可以代替此时的大明情况。 现在大明的经济还算稳定,可是大量白银流入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