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确凿证据》(1/1)

作者:浅草青青

大晋第一才子第125章 《确凿证据》

杨骏接过诗稿,他的目光在诗稿上上下扫视了几遍,脸上的表情难以捉摸。诗中的文字确实透露出不臣之心,但此事关系重大,必须慎重处理。 王常看到杨骏的表情,心中有些不安,但他还是鼓起勇气问道:“国丈大人,我们是来谋官的,请问,是否给我们一个官职啊?” 杨骏抬起头,冷冷地看着王常:“先押入大牢,等待发落。” 王常一听,急了:“凭什么啊?我们可是抓到张华的反诗了,我们告发张华,是大功一件啊。” 杨骏冷笑一声,他的声音中没有一丝情感:“押下去――” 卫兵们再次将王常和王罗五花大绑,不顾他们的抗议和挣扎,将他们押出了府邸。 杨骏转过身,对书记官说:“书记官,立即将此事上报皇上,并通知中书令张华,让他来府上解释此事。” 书记官领命,立即行动起来。他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会引发朝廷内部的一场大风波。 王常和王罗被押走后,杨骏独自一人回到了书房。他坐在书桌前,再次审视那张诗稿,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能草率处理,必须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能决定如何行动。 杨骏坐在密室中的主位上,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书记官和几位师爷站在他的面前,等待着他的指示。 杨骏对书记官说:“你们几个师爷好好研究研究,看看,如何利用这个反诗,给咱杨家也多谋些利益。” 书记官恭敬地回答:“是,国丈大人。” 杨骏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张华,好大的胆子。呵呵呵,哈哈哈---整倒你,老夫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了啊。”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和得意。 他继续说道:“除了你,谁还敢跟老夫顶撞辩论啊?”杨骏的笑声在密室中回荡,透露出他对这个计划的满意和期待。 书记官和师爷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知道,杨骏已经做好了利用这个机会的准备。他们开始低声讨论,思考如何操作才能最大化杨家的利益。 杨骏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夜空,他的思绪飘得很远。他知道,张华一直是他在朝中的主要对手,两人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歇。这次,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彻底击垮对方的机会。 他转过身,对书记官说:“立即准备一份详细的报告,我要亲自呈给皇上。同时,你们要密切监视张华的一举一动,任何风吹草动都要向我汇报。” 书记官领命:“是,大人,我们一定小心行事。” 杨骏回到座位上,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心中已经开始策划下一步的行动。他要确保每一步都走得准确无误,不仅要将张华拉下马,还要借此机会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晋武帝坐在龙椅上,他的面容庄重,目光如炬,威严地注视着下方的群臣。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肃穆。 杨骏作为国丈,地位尊崇,他率先跪倒在晋武帝面前:“皇上,我秦一本。” 晋武帝看着这个自己的老丈人,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说吧。” 杨骏跪爬了几步,双手将张华的诗稿高举过头,然后指着张华,声音激昂:“皇上,张华他诬陷皇上和我朝廷,其心可诛――罪不可赦。” 他的话音一落,满朝的文武官员全都惊讶地看着张华。杨骏的话语具有极大的分量,因为他不仅是晋武帝的老丈人,更是朝中的重臣。而张华虽然被皇上讨厌,但其才华和对国家的贡献却是无可替代的。 朝堂上的官员们期待着一场好戏的上演,他们知道这样的对决在朝堂上并不常见。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张华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任何惊慌的神色。 张华的脸颊上依然是平缓的神态,他不时地用眼睛斜睨一眼杨骏,似乎在说,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的态度冷静而自信,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自己写诗诬陷过皇上和朝廷的事情。 晋武帝看着张华,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张华的才华,也清楚杨骏的权谋。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沉稳而有力:“张华,杨国丈所言,是否属实?” 张华走上前,他的步伐从容,他跪倒在地,但脊背挺直:“皇上,臣张华对大晋忠心耿耿,绝无二心。至于杨国丈所指的诗稿,臣请皇上明察。” 晋武帝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在杨骏和张华之间来回移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他知道,这场朝堂上的对决,不仅仅是对张华的考验,也是对整个朝廷的考验。 晋武帝坐在龙椅上,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怀疑和不悦:“杨爱卿,你是搞错了吧,张华是我朝的重臣,历来受到重用,我待张华不薄,张华怎么能诬陷我和朝庭呢?是弄错了有人诬陷张华,我看还是把这全混帐小人定罪,打入大牢吧,看以后还有人敢于诬陷朝庭大臣了。” 杨骏,自以为皇上的老丈人,是当今国母皇后的父亲,当今的国丈,一心要借机整倒张华,就不愿就此罢休。他知道,一旦张华倒台,他在朝中的地位将无人能敌。他举着张华的诗稿,开始念起来:“末世多清薄,骄代好浮华————” 杨骏念着张华的诗歌,抬起眼帘看着皇上,试图从晋武帝的脸上寻找到愤怒的迹象。 晋武帝果然生气了,他臃肿的灰白脸颊上出现了一丝红晕,他拍着龙椅扶手:“张华,你————” 张华急忙跪倒,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陛下——” 晋武帝依然不愿杀害张华,他看着张华,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这诗歌一定不是你写的,是吗?” 张华抬起头,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这首诗确实出自微臣之手,但其中含义并非如杨国丈所言。” 晋武帝的眉头紧锁,他看着张华,等待着他的解释。 张华继续说道:“这首诗是微臣在反思时局,感叹世事变迁所作。诗中的‘末世多清薄,骄代好浮华’,是指微臣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忧虑,并无对陛下和朝廷的不敬之意。” 晋武帝听后,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知道张华的才华和为人,不会轻易做出诬陷之事。 杨骏见状,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必须再加一把火:“皇上,张华言辞闪烁,其心可诛。若不严惩,如何正朝纲,如何服众?” 张华冷静地回应:“杨国丈,若心中无愧,又何惧之有?我张华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任何诬陷。” 晋武帝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地说:“张华,朕相信你的忠诚。但此事关系重大,朕需要时间查明真相。张华,你先回家闭门思过,待朕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 张华领命:“微臣遵命,谢陛下。” 杨骏见晋武帝的决定,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至少张华暂时失势,他的心中也有了一丝安慰。 朝堂上的气氛逐渐平息,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风波只是暂时的,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晋武帝的本意是要张华否认这首诗出自他手,然后可以顺势将揭发张华的人治罪,以此来维护朝中的稳定和自己对张华的信任。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发展。 张华站在朝堂中央,他的声音坚定而清晰:“陛下,这诗,确是臣写的。” 晋武帝感到十分尴尬,他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置信:“不可能,不可能,你怎么会写这样的诗呢?朕待你不薄啊,你是我大晋朝第一才子,朕将太子托付与你,你为何写这样的诗呢?” 张华面对晋武帝的质疑,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一口咬定:“此诗就是自己写的。” 杨骏在一旁露出欣喜之色,心想这个张华就是这么别扭的人,自己就是担心将来让这个别扭的人别扭,自己才发誓要除了这个别扭的人的。没有想到,张华在这生死的面前依然这样的别扭,不买皇上的人情,就是要承认自己写了反诗。 杨骏急忙抓住机会:“皇上,这是一个反诗,真的是一个反诗啊。” 晋武帝的脸色变得阴沉,他看着张华,心中充满了矛盾。他知道张华的才华和对朝廷的贡献,但这首诗无疑是对皇权的挑战,他必须要给群臣一个交代。 朝堂上的其他官员开始窃窃私语,他们对张华的坚持感到惊讶,同时也在猜测晋武帝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张华跪在地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毅。他知道自己的承认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但他也清楚,如果否认,那么自己的良心将无法安宁。 晋武帝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张华,朕知道你的才华和对朝廷的贡献,但这首诗的确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朕不能不查,你先回家闭门思过,朕会派人调查此事。” 张华领命:“微臣遵命。” 杨骏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已经占据了上风。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张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必须要谨慎行事。 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每个人都在等待晋武帝的最终决定,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在这场风波中的立场。 晋武帝没有立刻回答杨骏的话,他沉声命令:“把张华的诗呈上。” 黄猛,一个在朝中有些权势的太监,迅速上前,从杨骏手中接过张华的诗稿,小心翼翼地放在皇上的龙书案上。 晋武帝老眼昏花地看着诗稿,他努力辨认着字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视力已经不如从前,看着看着,他感到有些模糊。 皇上觉得看不清楚,便让黄猛来看:“你看,这是张爱卿的字迹吗?我看着不像啊。” 黄猛根本就不认识几个字,但他机智地假装看着字迹,然后回答:“皇上,正是张华的手笔。” 晋武帝显得很生气:“我看着不像。”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一个太监,平时在朝堂上默默无闻,竟然敢于在这时跟皇上的意见不一致:“皇上,这的确是张华大人写的字啊,没错。” 黄猛心中一惊,他没想到会有人敢于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话。他希望皇上马上下令杀死张华,以后这朝廷里面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要清查什么买卖官职接受贿赂的事情了。 晋武帝的眉头紧锁,他感到了朝堂上的紧张气氛。他知道,这个太监的话可能会引起更大的争议,但他也清楚,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定张华的罪。 张华此时依然跪在地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不利,但他也相信,真相终将大白。 晋武帝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张华,朕知道你一直忠心耿耿,但此事非同小可。朕需要时间来查明真相。在此期间,你先回家闭门思过,不要离开京城。” 张华领命:“微臣遵命。” 杨骏见状,心中有些不甘,但他也明白,晋武帝的决定已经做出,他无法再做什么。 黄猛则暗自咬牙,他知道自己的计划暂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继续寻找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朝堂上的气氛逐渐平息,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更大的风暴可能即将来临。大家争先恐后传着看张华地诗: 末世多轻薄,骄代好浮华。 志意既放逸,赀财亦丰奢。 被服极纤丽,肴膳尽柔嘉。 僮仆馀梁肉,婢妾蹈绫罗。 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 横簪刻玳瑁,长鞭错象牙。 足下金鑮履,手中双莫邪。 宾从焕络绎,侍御何芬葩。 朝与金张期,暮宿许史家。 甲笫面长街,朱门赫嵯峨。 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 浮醪随觞转,素蚁自跳波。 美女兴齐赵,妍唱出西巴。 一顾倾城国,千金不足多。 北里献奇舞,大陵奏名歌。 新声逾激楚,妙妓绝阳阿。 玄鹤降浮云,鱏鱼跃中河。 墨翟且停车,展季犹咨嗟。 淳于前行酒,雍门坐相和。 孟公结重关,宾客不得蹉。 三雅来何迟?耳热眼中花。 盘案互交错,坐席咸喧哗。 簪珥或堕落,冠冕皆倾斜。 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 绝缨尚不尤,安能复顾他? 留连弥信宿,此欢难可过。 人生若浮寄,年时忽蹉跎。 促促朝露期,荣乐遽几何? 念此肠中悲,涕下自滂沱。 但畏执法吏,礼防且切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