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51年:隐居深山建立超级家第406章 献礼(1)永乐大典
“地方找到了吗。” “嗯,应该是,我们对比了很久,跟资料上的一样。” “但是地方有点特殊,旁边就是政府单位,挖掘起来比较困难,后面的保养运输工作也是个大问题。” “时间紧迫,咱们先挖出来再说吧,一时半会也送不过去。” …… 杨军看着礼单,这是天宫组织送上来的,为了庆贺杨家的新生代的诞生。总共有12件,如果有人能看到上面的文字,可能会立马惊呆。 只见上面写着: 1,战国和氏璧—传国玉玺。2,《永乐大典》正本。3,太阿剑。4,九鼎。 是的,这就是天宫花费半年时间,从全国各地寻找到的无价之宝,虽然有着杨军的金手指的支持,但是想把它们找到,已经很困难。 首先,挖掘出来是一回事,如何把它们保护好又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不小心,有可能会出现损坏。 目前,这些东西已经被秘密保护起来。只等他找时间一次性运回山谷。 这其中,最麻烦的就是永乐大典。 因为这是一套将近4亿字的天下奇书,是明成祖朱棣的封神之作。 在这里,先了解一下永乐大典的背景,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靖南之易就是朱棣一生最大的污点。于是,朱棣在盛世修书的传统下,便决心编纂一部前无古人的永乐大典来证明自己。 在了解朱棣的永乐大典之前,你要知道,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类书就是人们检索资料的重要数据库。所谓类书,就是以类为据,把相关内容汇编在一起,当你查某一个关键词时,就能看到很多关联性内容。 而有最全百科全书之称的永乐大典,就是这种类书中的登峰造极之作。比如你在永乐大典中查询荣这个字,那么就会看到来自各个典籍与荣相关的内容,不但有格物丛谈对芙蓉这一植物的解释,还有农桑医药对芙蓉经济价值的说明,甚至连王维、柳宗元等诗人关于芙蓉的诗句都能一应俱全。 公元1403年,谢缙出任永乐大典的总编纂。朱棣对此书的要求是,白书记以来,无论是经师子几百家之言,还是天文地理、阴阳一补、道僧技艺,总之要的就是涵盖古今,包罗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 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被朱棣寄予厚望的永乐大典,刚开始却并没有得到谢晋的重视,因为这位政治敏锐性非常低的大才子一度认为修书不过是永乐大帝的心血来潮之举,于是仅一年多的时间,谢晋就以初稿文献交差。 显然,朱棣对这一版非常不满意,因为谢晋眼中的知识财富大多都是儒家经典,这与朱棣海纳百川的初衷肯定是南辕北辙。失望之余朱棣决定二字次重修。 这一次,全国总动员,以一支高达2180人的高级知识分子团队,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二次修书。永乐五年11月,这部大典终于完成。 此书收录了,上至先秦到明初的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制造、道经、戏曲、工艺、农艺等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并且这册、卷,共计37亿多字的工作量,全部是由人工一次次的抄录而成。另外,难得的是,全体人员严格遵循只收录不篡改的原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仅凭这一点,就与后世的四库全书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时隔百年,皇宫、奉天伦三大殿发生火灾,永乐大典因抢救及时,逃了一劫,但作为此书的超级书迷,嘉靖皇帝为防患于未然,便决定重抄一本,作为副本流传于时。 可是非常蹊跷的是,工作刚刚做完不久,永乐大典的正本版便从此消失匿迹,不知去向,成为永远的历史之谜。 然而,作为延续永乐传奇的嘉靖副本版也是注定命运多舛。乾隆年间永乐大典发现已经丢失了一千余册。到了嘉庆时,贪腐的官员开始夹带偷窃,并将所偷之书以每册十两的银子卖给了洋人。到了光绪元年修翰林院时,大典所存不足5000册,光绪三年只剩下了三千余册,光绪19年就仅剩下800余册。 到了21世纪,加上捐献和挖掘,也仅仅凑齐了不到200本。 这么多的书籍,还是几百年前的正版,运输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他志在必得。 而且,里面的很多东西可能对他有用,到时候,尤其是关于神秘学,宗教学,阴阳道经之类的。 毕竟,很多知识,完全用不到金手指灌顶,浪费,能从书本上学的东西,就看书学。 而且。很多知识,他就算用金手指也搜不出来,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描述词条。 除了实际价值,就是附加价值。 永乐大典的重要性,在于底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底蕴。 如果杨家有了这一套书籍镇压,谁敢说他们是暴发户。 除此之外,就是传国玉玺,这东西的出世算的是上最简单的了,因为就是在洛阳的一个枯井里找到的。 看起来,枯井也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传国玉玺,杨军其实不是很在意,说白了就是一块玉,它的神圣性在现代已经所剩无几,就算拿出去,好像除了让人震惊一下,也没啥了,不像永乐大典,起码能养活成千上万个专家教授。 一本红楼还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呢。 太阿剑,和九鼎,也是一样,没啥神奇的地方,说价值,那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的,对于个人和家族,那只是收藏品。 礼单的下面,就是这些东西的照片,显然,天宫的人觉得,就算不能及时把献礼送上,但是有照片也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