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诸葛再世第125章 魏帝称赞君臣讨论
公元244年7月,夏日炎炎,魏都皇宫内,魏帝端坐于龙椅之上,手中轻轻摩挲着细作刚呈上来的《蜀国改革十年记》,眉宇间既有着对敌国动态的深邃思考,也不免夹杂着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 《蜀国改革十年记》,仿佛一扇窗,让魏帝得以窥见那遥远而神秘的蜀地,在诸葛丞相的治理下,如何历经风雨,悄然蜕变。 书中记载的不仅仅是农田的丰收、水利的兴修、军备的增强,更有文化教育的普及、民生福祉的提升,以及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安定民心的深远改革。 魏帝初读此书,心中闪过一丝惊异与不安。一个如此强盛且不断自我革新的对手,对于魏国而言,无疑是悬于头顶的一把利剑,时刻提醒着他不可有丝毫懈怠。 这份改革纪实的详实与深刻,更让魏帝意识到,蜀国在治理国家的智慧与决心上,丝毫不逊色于魏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阅读的深入,魏帝的心情也渐渐复杂起来。他开始敬佩那些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的领导者,他们的远见卓识、勇于担当,以及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努力,都让他感到由衷的敬意。 这份敬意之中也夹杂着一丝不甘与紧迫感,这种全方位的发展模式,使得蜀国在综合实力上不断提升,对魏国构成了更为严峻的威胁。 魏帝看完《蜀国改革十年记》后, 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与敬佩。他不得不承认,蜀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如果魏国不能同样保持改革与进步的势头,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魏帝合上《蜀国改革十年记》的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沉默片刻,目光扫视了一圈殿下的群臣,似乎在寻找着能与自己共鸣的眼神。 随后,他缓缓开口,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诸卿,尔等可曾阅过此《蜀国改革十年记》?”魏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严。 群臣中,有人点头称是,也有人面露疑惑之色,显然是对这份来自敌国的记录感到意外。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明白,这是魏帝主动提及的话题,必须认真对待。 “朕观此书,感慨良多。”魏帝缓缓开口,语气中既有对蜀国成就的认可,也有对魏国自身的鞭策,“蜀国在诸葛丞相的治理下,十年间国力大增,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生改善,实乃我辈之楷模。”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他们未曾料到,魏帝会如此直接地称赞敌国。但紧接着,魏帝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魏国自身。 “然则,我魏国岂能自甘落后?”魏帝的声音逐渐变得有力,“蜀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皆因其领导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我魏国亦需如此,方能在这乱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朕想听听诸卿的看法,蜀国之变,对我魏国而言,是福是祸?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魏帝话音未落,殿内便响起了议论纷纷的声音。 “丞相,你如何看待蜀国在农业方面的改革?”魏帝首先向丞相发问,显然对农业这一国之根本尤为关注。 丞相卫臻站了出来,躬身行礼,他捋了捋胡须,沉声道:“陛下,蜀国在农业上的成就确实令人瞩目。农业乃国之根本,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他们注重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提高耕作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国内的温饱问题,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魏国也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引进新技术,以确保粮食自给自足,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魏帝听后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么,对于蜀国在商业领域的崛起,丞相有何看法?” 丞相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蜀国在商业领域的崛起确实令人瞩目。他们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改善贸易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投资经商,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增长。蜀国还积极拓展海外贸易,与周边各国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力。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如商业竞争加剧、市场波动等。我们应保持警惕,密切关注蜀国的商业动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魏帝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紧接着,他将那犀利的目光缓缓地投向了一旁的曹爽,语气凝重地问道:“太尉,对于蜀国军事力量的增强,不知你有何高见?” 曹爽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蜀国军事力量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其注重日常训练,军纪严明,书中虽未提及尖端武器装备的发展,但这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我魏国应继续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素质,同时注重武器装备的研发与更新,确保在战场上保持优势。” 魏帝听后,微微眯起了眼睛,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陷入了沉思之中。蜀国的尖端武器的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强大的威力和先进的技术让他深知其威胁之大。他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蜀国显然已经走在了前列。这让他感到不安,也激发了他对魏国军事发展的紧迫感。 魏帝心中明白,只有不断加强军事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魏国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扞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随后,群臣的讨论逐渐深入。一位年轻将领则显得更为激进,他抱拳行礼后,高声说道:“陛下,臣以为,面对蜀国之威胁,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应当立即整军备战,加强边防,同时派遣细作潜入蜀地,探听其虚实。一旦时机成熟,便可挥师南下,一举平定蜀国。” 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位文官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国之强,在于其内政修明,民心所向。我魏国若欲与之争锋,当先修内政,安民心,强军备,同时寻求与周边国家的联盟,以形成对蜀国的战略包围。如此,方为上策。” 魏帝听着群臣的议论,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魏帝最终开口道,“蜀国之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加强自身的建设,同时密切关注其动态,做好应对的准备。至于具体的策略,还需朕与诸卿共同商议,制定出最为妥善的方案。” 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要关注眼前的战事与朝政,更要放眼未来,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本国的改革与发展,以应对来自蜀国的潜在威胁,同时也为了魏国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