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章 老师我说的是十万(1/2)

作者:金生水起

重生93:拎着麻袋去捡漏第1534章 老师我说的是十万

“真的假的?”草帽大叔惊讶地张大了嘴巴。</p>

“那是不是就是说,用这瓶子装水喝,能长生不老?”花衬衫大婶一脸憧憬地问道。</p>

大妈更是听完宋青云的解释,瞬间目瞪口呆,她颤抖着伸出手,这这真是神仙用的东西?真的有神仙?</p>

“老板,这……这真是神器?”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p>

他冲着大妈微微一笑,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大妈,那怎么可能你呢?你们谁见过神仙?大妈,这甘露瓶啊,就是取这个吉利的寓意。您可以把甘露瓶理解为净瓶,就是古代皇帝用来礼佛的!”</p>

宋青云开始给大家伙绘声绘色地解释着,语气里充满了神秘感,听得周围的人一愣一愣的。</p>

净瓶,随着佛教的东传,在华夏大地扎根,其历史悠久绵长,几乎与佛教本身的历史等量齐观。最初,它或许只是简单的盛水器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逐渐丰富,演变出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用途。在佛教仪式中,净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僧尼受戒仪式上,它更是神圣的象征。密宗弟子受戒时,戒师会用净瓶为他们灌顶,象征着洗涤身心,净化灵魂,从此皈依佛门,开启新的修行之路。</p>

而显宗的受戒仪式也同样重视净瓶的运用,这体现了佛教不同派别对净瓶的共同认可。唐代禅宗大师百丈怀海,为禅宗制定了详细的戒律仪轨,其中明确规定了使用净瓶灌顶的步骤:戒师用净瓶灌顶,以指滴水于顶上。</p>

这滴净水,不仅洗去了尘世的污垢,更象征着佛法的传承和加持,使受戒者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净瓶并非普通的器皿,而是承载着深厚宗教意义的法器,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其神圣性,这件甘露瓶才被认定为御用法器,专供皇家进行佛事活动。</p>

宋青云一边跟大家伙说着,一边看着手里的甘瓶,其烧造时间,推测与之前提到的那只卧足碗相同,大约在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之间。由于是御用品,烧造数量必然稀少,弥足珍贵。目前在全国内,仅有京城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类似的器皿,或许与大妈手中的这只甘露瓶恰好成对,只是可惜的是,故宫的那一件品相略逊一筹,足部与瓶体连接处已经出现了脱落。</p>

“大妈,我跟你简单点说,这就是古时候皇帝礼佛用的瓷瓶。”宋青云小心翼翼地捧着甘露瓶,仿佛捧着易碎的珍宝,生怕一个不小心,这历史的沉淀就化为齑粉,“您这物件可是真不错,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咱们说说价格?”</p>

大妈笑呵呵地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对这件传家宝的怀念,“行,老板您说个数,我听听。”她慢慢地叠起手中的老花布,布上绣着几朵已经褪色的牡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p>

宋青云沉吟片刻,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晃了晃。大妈看到宋青云伸出的手指,眼睛一亮,“一万块?也行,这钱也够返修学校的教舍了,孩子们就能在更安全更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她仿佛已经看到孩子们在崭新的教室里快乐学习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

这时,马户走了过来,笑呵呵跟大妈打着招呼,“秦老师,您现在还教课呢?我和我爸都是您的学生,您这都干了多少年了?」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尊敬和感激。</p>

大妈慈祥地看向马户,“你小子跟你爸一样,都不好好上学。不过你这孩子品行不坏,现在又跟了城里的大老板,天下三百六十行,只要不走歪路,都是好样的!”</p>

秦老师?她她是老师?宋青云疑惑地看向马户,“这怎么回事?”</p>

马户凑近宋青云,低声将秦老师的故事娓娓道来。原来,这附近几个村子共用一所小学,还是建国后不久建立的。秦老师当年响应号召下乡支教,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后来,政策允许她回城,可她却选择了留下。因为如果她走了,学校就没了正式老师,县里就会撤销学校,孩子们就得去十几里外上学。想到孩子们上学路上的艰辛和可能带来的辍学,秦老师毅然留下,这一留就是一辈子。她不仅教书育人,还培养出好几名大学生,在乡里口碑极佳。</p>

听着马户的讲述,宋青云心里涌起一股敬意,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了秦老师身上。之前他还觉得她就是个普通的农村大妈,现在看来,是自己眼拙了。怪不得他总觉得秦老师的谈吐举止和一般村民不太一样,原来她曾是城里来的知识分子。</p>

宋青云听着马户的讲述,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重新打量着这位朴素的大妈,眼神里充满了敬意。原来,她不是普通的农村大妈,而是一位默默奉献的伟大教育工作者。他之前还想着捡漏,现在想想,真是惭愧。</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