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范凌恒的野心80(1/2)

作者:长久予安

人在嘉靖,金榜题名第80章 范凌恒的野心80

“倭寇母国有银山?此消息可准?”唐顺之板着脸,严肃问道。</p>

“学生听弗朗机教士所述,不过由于学生救了他性命,且连这等图纸他都能倾囊相授,想必在这等事上他不会蒙骗学生。”范凌恒一本正经,言之凿凿道。</p>

“可这等信息,空口无凭,没办法确认啊……”戚继光摇了摇头,指出其中关键。</p>

唐顺之没说话,不过范凌恒看得出来,他也非常认同戚继光的话。</p>

甚至,他比戚继光更加希望这件事是真的。</p>

大明现在以银为主的货币制度不够完善,即可以用真金白银换纸币但不可逆向而为之,以至于民间市场回到“硬通货”交易方式。</p>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白银逐渐代替了铜钱和纸钞,成为最硬的通货。</p>

朝廷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以货币调控财政的管理手段,这也导致江南一带走私泛滥,只要能赚钱的大户,手上都有大量私藏白银。</p>

这是件好事么?</p>

在某些方面是好事,因为皇权再大也变不出白银,有多少白银,就有多少货币。</p>

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大明帝国没有多少银矿,当下并不适合以白银作为货币。</p>

唐顺之没记错,去年在京城,和严嵩聊到此事,严嵩告诉他,大明帝国银矿分布于湖广、江西、浙江、云南一带,一半以上的白银产自云南。</p>

但即使在产银大地云南行省,每年产白银不过也就是十万两,全年帝国产银不过也就十八万两。</p>

去年太仓全年岁入不过二百万两白银,而今年半年不到就已经花掉了一百七十万两。</p>

所以,大明缺钱,想铸钱没有银矿,想发行纸币又没有人承认,如果范凌恒所说是真,对大明来说不啻是天降甘露,可以大大完善大明的货币制度。</p>

贵金属的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p>

但大明的白银除了开采外,就只能依靠与弗朗机人的交易获取白银,但朝廷禁海,士绅走私成风,他们用大明的货物换取白银后,再用银子在大明购买廉价货品,充实自家仓库,复又找弗朗机人做生意。</p>

这么一来,银子一点儿没流向朝廷,全都被士绅们揣到自家兜里。</p>

当下朝廷在东南一带已经不可能投入太多布置海防,因为大明的军事开支这一块的绝对重心是在北方,而非南方。</p>

要解决这种局面,必须需要朝廷出面,一方面开海以掌控海上贸易;一方面以白银铸币,重新梳理国家货币体系。</p>

唐顺之去年在浙江、江南一代领兵,知道现在海患说是倭寇入侵,但实际上,入侵者真倭占比顶多有十之一二,剩余的大多是沿海那些过活不下去的民众。</p>

早期倭寇曾冒充渔民登岸,或抓获渔民充作向导,当局就下了禁止渔船出海捕捞的命令。</p>

后来,渔民们知道当海盗能挣钱。</p>

于是,“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即是现在沿海地区的现状,“倭寇”凭两三只船就能随处登岸,攻击城镇,肆意烧杀,这是大明海防薄弱透漏出来的问题。</p>

他认为,不让渔民出海,就断了他们的生计,也影响到军饷的供应,只要管理得法,加强检查督察,完全可以防止倭寇的混入。</p>

渔船在官兵的保护下出海,又可以巡逻海域,击贼于海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p>

废除渔船出海的禁令已迫在眉睫,他考虑上书请求复开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市舶司,这几天正与胡宗宪商议此事。</p>

这样一来,民间走私由私转公,市舶司掌控海外贸易,朝廷可以获得大量白银;渔民们也得到安抚,东南海患便可一扫而空。</p>

范凌恒带来的这个消息,对于大明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p>

只要他说的是真,可以用预支银子的形式扩招军队,同时增加海船制造,这两条可以解决部分流民的生计问题,而所有的支出,只要能获取倭寇的银矿,所有支出均不在话下。</p>

他很清楚,对于严嵩来说,只要不花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p>

银子,可解决这世上大部分难题。</p>

他可以拿着银矿这个消息去说服严嵩和皇帝。</p>

前提是,消息一定要准确无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