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嘉靖,金榜题名第114章 棉布与军饷114
“多少?五成!?”谭纶不是范凌恒肚子里的蛔虫,自然不知道他有一个梦想,可五成的价格已经让他觉得自己跟听了天书一般不可思议。</p>
范凌恒点了点头,一成的成本他说五成,中间便是除了量也有些能赚,做生意毕竟不是做慈善呢。</p>
唐顺之和谭纶对视了一眼,暗自点了点头,唐顺之点了点头道:“你愿不愿意为杭州织造局供布,价格按照你说的价格向上浮动一部分。”</p>
锦帛作为流通商品的一种,不仅仅只有御衣保暖的效果,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替代金钱的交易,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和小乡镇,在那等封闭的市场环境下,以物换物的交易过程中,很多农户会把自家的布匹作为“钱”,交换其他生活用品。</p>
无他,在这会儿,钱币是不能吃穿的,而流通和使用价值高的“锦帛”理所当然的成为他们的流通首选。</p>
虽然大明个别地方已经开始逐步取消实物税,开始以银子代征所有税种,但在唐朝那会儿,锦帛可真的是可以与金银共等。</p>
即便是现在,棉、粮依旧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硬通货,毕竟金银在乱世中一文不值,可棉、粮等物可是生活必需品。</p>
对于普通民众如此,对于大多数士兵来讲,依然如此,除了银子以外,棉粮等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实物远比贬值速度比厕纸还要快的宝钞要好很多。</p>
即便他们用不上棉布,也很快能够出手,比如去左邻右舍家换取点家中需要的东西……</p>
范凌恒脑子一转,结合前因后果,便想明白了其中道理。</p>
杭州织造局把范氏的布料收来作为部分军饷给士兵发放,因为相对之下范氏棉布价格低廉,这也就代表着可以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儿。</p>
刚才他给这几个人说成本多少来着?</p>
一钱五的五成,七分银子,也就是七十个铜板。</p>
但实际范氏的出厂价是多少来着?一分多,也就是十四个铜板的成本。</p>
那句老话说的好:“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p>
呃,错了,这会儿距离小马写下来这句话还有二百多年,但不耽误范凌恒满口答应把这门生意给接下来。</p>
真论起来,这也算是当下最适合范氏做的生意,毕竟再给他几年光景,怕是整个大明的中低端棉布生意范氏就能接下来大半。</p>
而且,现在他能解决的可是面前这四位的当务之急——募兵。</p>
大明开国初期使用的是卫所制度,卫所军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p>
秋冬操练,春夏务农,或冬春操练,夏秋务农。</p>
战时由朝廷临时调兵遣将,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宣德以后,伴随着边境紧张局势的步步升级,卫所制的日益废弛,募兵便作为兵力的重要来源;大规模的募兵,出现于土木之变后,盛行于嘉靖年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