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商品流通三要素125(1/2)

作者:长久予安

人在嘉靖,金榜题名第125章 商品流通三要素125

商品流通过程是指商品流通中,任何一个商品交换过程,都是以商品所有者向商品需求者转让商品的所有权为前提,没有买卖双方所有权的转移或让渡,商品实体的转移或转手,商品的流通就不可能发生——马克思《资本论》。</p>

放在任何时代,商人都是一帮挑着担子的不安分的聪明人。</p>

浙江的布商能一直矗立在明清两朝屹立不倒,一方面是因为南方偏安一隅,不受北方蛮子的侵扰;另一方面也是被逼出来的。</p>

相对于北方大平原的地形,浙江一带可堪一用的平原地区,向上游去就是复杂的山地,向下游去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所以浙江人想要繁衍生息难免要往这两个本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去拓展。</p>

可是,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单纯靠种地养活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这复杂而多元的地形与物产,催生了浙江最早期的商业氛围。</p>

最早战国七雄时代,齐国就坐拥盐海之利,经济繁荣;从东晋到南朝,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方汉人南逃。</p>

逃到苏州一片的,在太湖平原一带,开发了名副其实的苏州粮仓,有俗语云:“苏湖熟,天下足”便是对苏州的美誉。</p>

而逃到浙江一片的,受制于地理环境,尤其是浙北,背靠丘陵,不好种稻谷,却能生长茶树、桑蚕和药材,这让茶叶、丝绸和草药成为了浙江主要的贸易货物。</p>

由于不是能就地消费的产品,浙江当地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商人负责远距离运输和交易。浙江的商人阶级从社会生产当中分化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p>

虽说南边的福建也有不少类似的产品,但福建的交通实在太过封闭,还是绕不开在地理位置上占便宜的浙江商人。</p>

而且商人逐利是本性!</p>

为什么浙江一地倭寇盛行?因为倭人只占十分之三,剩余的全都是大明人!</p>

可这些大明人和未来的汉奸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这些人好歹没有做出那种卖国求荣的事情,本质上来讲,他们是被朝廷给逼出来的。</p>

在嘉靖八年1529年停止中日贸易,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p>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倭患”愈演愈烈,对此,嘉靖朝官员唐枢,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p>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谭纶一声令下把在场的布商们全都抓起来严查拷问,最少有一半都与“倭寇”有来往!</p>

杭州的很多店家,明知对方是海贼,仍然“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地方百姓,对待贼寇,也“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时人记载,漳州一带的假“倭寇”回乡,“皆云做客回,邻居皆来相贺”。</p>

为什么?因为“倭寇”能给他们带来钱!而有钱了便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普通百姓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谁能让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就对谁好。</p>

除了这些之外,商品流通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流通,而流通,离不开买卖双方和货币。</p>

要想让人消费,就必须让卖方能赚到钱,买方手里有钱,否则买方想买而没银子,那商品就不可能流通起来,不流通便代表商品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代表着卖方也撑不下去,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秩序的崩溃。</p>

当然,买卖双方的前提必须是活生生的人,这是基本条件。</p>

而对于所有还留在翠柏楼内的浙江布商们来讲,在苏掌柜的提醒,他们亦然意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那便是大明之外的人口,或许……是远超大明的?</p>

按照面前这小子所说,如果稍远一点儿,譬如弗朗机国的所在区域,如果他们能够直接把自己的货销售到当地……</p>

他们不自信,因为他们不清楚;范凌恒无比自信,因为他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要了解这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p>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可现在海贼盛行,不仅是倭寇,我听闻连那弗朗机人在吕宋一代也是作威作福,肆意劫掠过往商船,你说的这条线路恐怕只能依托海船……可咱勤勤恳恳在陆上做了一辈子的生意,对这些着实不熟悉啊……”</p>

范凌恒笑道:“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这事急不来,等到三省市舶司重新开埠的时候,你可以考虑把自家的棉布卖给弗朗机人也是可以的嘛~”</p>

盖伦船这种最新型的风帆船,当下肯定不能对这些人透漏,至于未来嘛~</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