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嘉靖,金榜题名第133章 博闻强记严世蕃133
直接伸手要钱,或者说直接参与了“取之于商、取之于民、取之于官”,也将会让帝王本身背上深深的骂名,这对于极为看重自身“名节”的嘉靖来说,是绝对不会如此的。</p>
所以,他选择了严嵩,或者说他是在选择与严嵩做一桩交易,他让严嵩结党营私、中饱私囊,同时也不能忘记帮助皇帝去完成“捞钱”的任务,并且要在适当的时候,为帝王扛下所有的“黑锅”。</p>
这便是严嵩之于嘉靖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p>
嘉靖叹了口气,往些年这么做倒也没问题,可当户部把今年一年的账目递过来,那一千四百万两亏损赤裸裸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觉得是时候得想办法弄些银子了。</p>
“嗯,严阁老说的这封奏折我也看了,得皇上准许,前几日也已经给各位抄送了一份。”内阁次辅徐阶说话也和严嵩一般的慢,只是没有严嵩那种笼盖四野的气势,他看了严世蕃下首的准内阁阁员兼兵部尚书杨博一眼:“大家都说说意见吧。”</p>
首先立刻作出反应的是严世蕃:“我前些时日收到徐次辅的折子后,特意去了国子监翻阅资料《灜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以及《明会典》,后来又得了陛下准予,查阅了宫中的《成祖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英宗实录》。”</p>
说到这儿,他不免有些得意,毕竟不是每个臣子有机会翻看宫中内府之密藏《实录》。</p>
马坤倒是看到了他这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心中暗自嗤笑,可实际却打起精神——他虽然看不上严世蕃为人,可倒也承认其博闻强记,熟习典章制度,畅晓经济时务。</p>
“大明永乐三年开始,成祖文皇帝就命郑和率船队远下西洋,前后七次,商货远通;时人认为郑和多次下西洋开支浩繁,消耗了大量国库储备,也引起了宝钞贬值。”</p>
“当时代车驾郎中刘大夏就曾质疑道:‘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回来又有什么用?’”</p>
户部尚书马坤点了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可严世蕃下面的话让他措手不及。</p>
“可我通过查算,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没亏钱,甚至还挣了不少银子。”</p>
“郑和下西洋时,多携丝绸、色绢、青瓷碗盘等,而其大多可换等同的货物,比如胡椒在南洋是400斤1两银,而洪武年,胡椒给价则为100斤20两银,差价是80倍于产地。”</p>
“我就拿瓷器举例,《明会典》规定,出口至西洋的瓷器定价如下:青花白瓷盘,每枚售价五百贯。青花白瓷碗,每只售价三百贯;青花白瓷瓶:每个五百贯;青花白瓷酒瓶,每枚售价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枚售价一百五十贯。豆青瓷碗:每枚价格一百贯;豆青瓷瓶:每个售价一百五十贯。”</p>
“我作为工部尚书,对咱们明代官窑青花白瓷的成本再了解不过,一个瓷器的成本不过几十文,却能卖出几十石米的高价,这简直是暴利。郑和每次出航都会携带大量的瓷器以增加船舶的稳定性。十万只瓷器的成本不过百万贯,却能带来一千万贯的收入!”</p>
一开始,马坤便不看好折子里的内容,听严世蕃说郑和下西洋挣了不少银子,他还有些措不及防,可听到这,他不禁冷笑道:“呵呵,难不成严尚书说的一千万贯是指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带回来的胡椒市场价格已从洪武年1两5斤的价格贬值到1两10斤,可折俸给官员的时候,依旧按照洪武年胡椒的价格计算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