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嘉靖,金榜题名第136章 严世蕃的得意136
“就比如马尚书刚才说的那种以胡椒折俸的事情,咱们之前遇到过,那么这次开海便要考虑进去,不能重蹈覆辙。”</p>
嘉靖回到了蒲团前,却不坐下,而是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严嵩说话。</p>
“我这儿有封折子,是昨日我才收到的,里面是关于开海的一些见底,你们互相传着看看吧。”</p>
说着把折子递给黄锦,黄锦安排秉笔太监冯保送给几名尚书,至于内阁成员,自是已经看罢了。</p>
嘉靖摩挲下手指,走到书桌前,拿起和外面传阅的折子内容一模一样,由司礼监太监主管的文书房抄送来的副本认真读了一遍。</p>
“关税,分进口税和出口税之分,进口税是指那些舶来品入关需要征收一定数额的税费;出口税便是国内商品出口时征收的费用……”</p>
“出口产品,根据大明官营市场价格征收20%及以上的税费,若是棉布绫绸缎匹、瓷器等国内产量较多的货物,可以降低5%,也就是15%左右的税费;若是茶叶等货物,当征收50%以上的税费……”</p>
“进口税费,如果是原材料一类,比如手工业原料和织纺品,例如铜、铁、锡和各种毛皮这些成规模的原材料和孩儿茶、阿魏、芦荟这些药品,可降低税费甚至免征税费……”</p>
“只要海面货商之路畅通,接下来就是运什么,比方江浙的棉布,现在一匹普通棉布,在内地能卖到五文铜钱,如果销到西洋诸国则能卖到一钱银子以上,现在浙江是一万三千张织机,且老织机已在逐步替换。若是待浙江全部更换为新式织机后,恐一月能产布千万匹。”</p>
千万匹布啊……如果全部出海,怕是一个月就能挣回来千万两银子,按折子里的关税,怕是一个月就能收上来三十几万两银子,一年下来就是四百万。</p>
这只是棉布,再加上丝绸、瓷器等,怕是关税会成为粮税以外的第二大税收来源。</p>
嘉靖点了点头,一挥袖子,展开的折子落款处是胡宗宪,可在他之前有行蝇头小字——此计税法和新式纺纱机,均来自凤阳巡抚唐顺之弟子,范凌恒。</p>
“这范凌恒是何等人?”殿内,马坤问道。</p>
“一名十六岁少年罢了。”严世蕃仰着脸,连连得意道。</p>
起初他和严嵩收到这封折子时也被其中内容吓了一跳,可后来胡宗宪还有封密信到了严阁老家中,信中把范凌恒在杭州所作所为说了一通。</p>
包括他中秋之后在杭州本地组建纺织协会一事儿在内,事无巨细,全都报了上去。</p>
都是聪明人,严嵩很清楚,这等计税法一出,开海一事势在必行。</p>
虽然在他的眼光看来,这等计税法还有些幼稚,可最困难的底稿实际上已经打好了,剩余的无非是在细枝末节上做些改动便能直接拿来使用。</p>
也就是说,这个关税,解决了开海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开海。</p>
这是一个天大的功劳。</p>
至于范凌恒这人,虽然第一任老师杨世芳之前与严党不对付,可这三年过去,似是已老实不少。</p>
胡宗宪、唐顺之现在也算是自己人,他们肯定知道,这等功劳肯定不能留其他人。</p>
所以,严嵩手指头轻轻点了点木制的扶手,思考他下一个建议怎么开口;又该如何为范凌恒请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