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嘉靖,金榜题名第3章 县试③144
反复琢磨之后,范凌恒选择了前数第三排,右数第二列的座位,二三得六,六六大顺嘛,号吉利,看得清、光线好,日晒不着、雨淋不到,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位置。</p>
范凌恒坐下后,便开始翻看答题纸。</p>
答题纸一共是十一页,第一页是封面,县考没那么严格,考生情况就直接写在封面上,并没有采用‘糊名’、更不必‘誊写’。</p>
打开封面后,另外十页才是答题的地方,每页十四竖行,每行十八个红格,一个格写一个字,总共五页纸,足够写两篇八股文了,剩下的便是演草纸。</p>
待所有考生都坐好,已经是辰时,此时天光大亮,倒是正好考试。</p>
杨世芳见人都坐了下来,便在一张空白的横轴上,挥毫写下正试的题目——两篇八股文和一篇时文。</p>
“子使漆雕开仕”,“君夫人阳货欲”,这是两篇八股文的题目。</p>
试题一出,原本鸦雀无声的考场中,却发出一阵无法抑制的倒抽冷气声……众多考生中有第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之前便听闻杨知县出题极难。</p>
可真正见了,才知道这题目到底有多难。</p>
县试虽是大明朝最初级的考试,但因由知县命题,且自主性很大,所以也是最不靠谱的考试……</p>
有的县令很懒,随便从经书上找句话应付,有时甚至与考生平时背诵的程文完全相同。</p>
因为法律并没规定不许‘剿袭’,所以正好背过那篇的考生,只需将其默写下来即可,而且哪个考官也不敢不取——要知道不是谁作一篇都可以称为‘程文程墨’的,那都是时文大家、历代翰林所作,你敢说个‘差’字吗?</p>
取是取了,也不犯法。可对出题人来说,却是十分丢人的……国家为选材计,花了这么大人力物力举行考试,你就出了这么个程文满天飞的题目,能考出什么东西来?</p>
可前朝不说,便是大明就有十五个省,称为“两京十三布政司”。</p>
这些省又有多少县?答案是1427个。</p>
以每个省三道“四书”文题,五道“五经”文题计算,全国乡试八股文的命题总数就达到125道,这些题目都是不能相同的。</p>
如果将全国县试、府试和院试、科试所命的试题加起来,估计在八百道以上,将这个总数乘以明科举乡试与会试的次数,八股文题目则有近八万道。</p>
这么庞大的八股文题目必须要出自“四书”、“五经”上的几个字、一段话或者几段话。而“四书”、“五经”的内容和字数是有限的。</p>
“四书”和“五经”本来是题量巨大的题库,刚开始命题时,主考官随便摘出一段、一节、一句都可以作题目。</p>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次数越来越多,主考官想要与前面的考题不雷同,真是难于上青天,而且这个难度会随着科举考试的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加。</p>
————————————</p>
感谢林草木盛的打赏。</p>
话说我建了个qq群,909449435,有兴趣的可以来呀,回头下本书的相关细节讨论也会在群里参考大家的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