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嘉靖,金榜题名第68章 到底怪谁?209
“都说是严党作祟,让大明败落成这个样子。”范凌恒哂笑道:“我不是瞧不起他们,就凭严嵩严世蕃父子,就能把大明搞成这番模样?我看他们担不起这个责任!至少宫里和各地的藩王宗室,就不是为人臣者能管得着的!大明朝落到今天这地步,这些人也难辞其咎!”</p>
“大人说的太对了!”毛海峰不禁拍起了巴掌,成功吸引了范式两兄弟的目光。</p>
他老脸一红,讪讪道:“不瞒二位,我之前没有跟着义父去倭国之前,还想着参加科举嘞……而且咱当年家贫,也通过努力读书考上了秀才,可就是因为他老朱家的宗室看上了我们村的土地,直接用低价把我们家分到的地吞了去,当时走投无路下,这才投到干爹名下,做起了海盗这一营生。”</p>
范凌恒点了点头随后问道:“那你还记得《大明律》中关于藩王规制的记录么?”</p>
“记得,记得,洪武九年,朱元璋定下的宗室岁禄是一个亲王要年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缎、纻丝、绢、纱罗、冬布、夏布各一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这还不带其他的马料草、缎匹等开支。”毛海峰接的很快。</p>
“对了,洪武二十八年,复又改为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毛海峰补上一句。</p>
范凌恒抬头望着车厢的天花板,眼神空洞:“嗯……我这几年翻看过玉碟,上面记载的很清,国初洪武年间,宗室人口仅五十八人,到成化年间,玉牒所载宗室人口达八千二百零三人,至嘉靖初年又增加一倍,达一万八千余人,而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承平,宗室人口已经超过三万五千人。这些天潢贵胄,全都不事生产,靠国家奉养——按照你说的规制,一个亲王便要让国家靡费至此,那全部三万五千宗室,耗费的国帑又是多少?你们能算出来么?”</p>
不待两人回答,范凌恒把视线收了回来,看着两人自问自答道:“我师父的师父算过!南直隶从嘉靖十年到三十年,平均每年存留粮米一百一十二万千石,可供给皇室宗亲府衙禄米却要二百四十三万石。以天下最富之南直隶,两年存留之粮尚不能供皇室府衙一年之禄米,其负担之重可见一斑。”</p>
“而且,这些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不仅大肆享受着国帑奉养,还贪婪的大肆兼并土地,还拿南直隶为例,至少七成土地,都集中在这些人手中,且靠着他们的特权,皆不纳赋!于是上面那沉重的税赋,都要压在小民百姓的身上。”</p>
“你们想想,小民百姓能耕之田地不及天下三成,却要纳全天下之税,养那些家有良田万顷的达官贵人,这世上还有老百姓的活路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不造反难道还要坐以待毙吗?”</p>
面前两人,一人本就是大明通缉的要犯,逮到就要被砍头的那种;另一个和自己是绑在同一条绳上的蚂蚱,所以范凌恒说话也百无禁忌起来。</p>
“与其等着老百姓造反把大明掀翻,不如我们先把这烂摊子给捅破,主动捅破总好过被动……否则你不知道意外会不会提前到来……”范凌恒嘴里喃喃自语,眼中却闪过五十七年后,崇祯二年的一幅画面。</p>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但官府粮差分文不减,就在这种背景下,明末农民大起义拉开了序幕。</p>
有户人家生活非常困难,家里的小孩儿幼年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p>
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