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就不需要灯塔了第256章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p>
我家就在岸上住</p>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p>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p>
接下来是合唱,很多人都是哽噎着在唱。</p>
这是美丽的祖国</p>
是我生长的地方</p>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p>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p>
这首歌的感召力太强了,几句歌词就能把情绪带进去,这首歌的前两句一开唱,泪水就开始莫名的打转。刘澈鼻子也忍不住一酸,润湿了双眼。</p>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p>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p>
为了开辟新天地</p>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p>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p>
又到合唱部分,经过,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p>
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p>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p>
钱三强,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p>
王大珩,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p>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计划。</p>
任新民,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p>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家,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p>
黄纬禄,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p>
屠守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p>
吴自良,材料学家,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p>
钱骥,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p>
程开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p>
杨嘉墀,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p>
姚桐斌,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p>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p>
邓稼先,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p>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首任院长。</p>
于敏,核物理学家,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p>
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p>
周光召逝世后,目前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仅有王希季、孙家栋两位。</p>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等。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p>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空航天部等。领导参加我国首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任首颗人造卫星研制技术总负责人。</p>
喜欢天亮了,就不需要灯塔了请大家收藏:()天亮了,就不需要灯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