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列侯遣归封地(1/1)

作者:轻湮雨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第64章 列侯遣归封地

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 ——《史记·孝文本纪》 在稳定刘姓诸侯王,限制相权的同时,为了解决自己在朝中根基浅薄的问题,汉文帝亦在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他先是封舅舅薄昭为车骑将军,后封其为轵侯,又封宋昌为壮武侯,而当初与他一同入京的六人,也全都受到提拔重用,在朝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与此同时,汉文帝又从外臣中选拔能臣干吏进入京师,委以重任,增强自己在朝中的力量。汉文帝听闻河南郡守吴公治理地方成效显着,于是擢升其为廷尉,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吴公入京后,又向汉文帝推荐了洛阳人贾谊。贾谊师从荀况的学生、西汉开国功臣北平侯张苍,十余岁时便以能诵诗书和善文闻名于当地,后被郡守吴公召至门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有功,离不开贾谊的辅佐。 听了吴公的介绍,汉文帝遂征召贾谊入朝,委以博士之职。所谓博士,主要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平时负责经学传授,但也为皇帝出谋划策,当时贾谊年仅二十一岁,乃是诸博士中最为年轻者。 贾谊不仅才学出众,而且往往能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很快便引起了汉文帝的重视,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被多次越级提拔,迅速升任太中大夫。太中大夫不仅秩比千石,而且是负责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的重要职位,多以宠臣贵戚充任,由此可见汉文帝对贾谊的重视。 贾谊升任太中大夫之后,开始积极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他先是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他认为“汉朝兴盛已经二十余年,天下稳定,已经没有必要再沿用秦朝的礼制了,而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强化统治权威,采纳战国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五德始终说”,依据周为火德,秦取而代之,得出秦为水德的结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则认为“暴秦”持续时间不长,且德不配位,再加上他自己此前还曾在关中建立黑帝庙,因此认为汉朝才是终结周朝的政权,认定汉为水德。 贾谊则认为秦朝虽短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因此认为秦为水德,按照生克之理,汉朝应为土德,因此才能取秦而代之,故建议皇帝改尚黄色,并重新修订汉朝礼仪制度。 改革礼制,固然能够加强皇权正朔,是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不过刘恒认为自己刚刚即位不久,便拿祖宗法制开刀,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因此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并未予以采纳。 贾谊也不气馁,不久后又提出了命令彻侯离京返回封地的建议。 西汉立国以来,历经高帝、高后两代,汉朝先后册封了近两百个彻侯。汉初沿用秦朝的军功爵制,因此这些彻侯不仅多为开国功臣或其后裔,声望地位崇高,而且多在朝中任职,而那些没有获得任命的彻侯,也都在京城积极走动,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获得重用。所以汉初以来,这些彻侯虽然各有封地,但却大多留居京城。 这些彻侯的个体实力虽然不比诸侯王,但却胜在数量庞大,不仅相互之间关系复杂,而且同为彻侯的他们极容易因为自身利益相互勾连、结成同盟,进而对皇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当初大权在握的吕氏诸人,之所以在一夜之间迅速被灭,这些留居京城的功勋彻侯暗中结盟,便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汉文帝即位一年多以来,之所以想方设法的巩固皇权,就是因为这些功勋集团的实力太过庞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如今贾谊的这个建议可以说正中下怀。 如果这些彻侯们能够各自归国,由于他们的封地遍布全国各地,与诸侯王的封国犬牙交错,如此不仅能够防止他们相互串联,也可使功勋集团和诸侯王互相牵制,岂不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当然,理想虽然很美好,可是实施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将彻侯遣回封地,无疑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影响,极有可能因此得罪所有彻侯,尤其是汉文帝的皇位刚刚稳固,他可不想因此再度造成朝局的动荡。所以,汉文帝虽然认为贾谊建议有理,但却迟迟没有行动。 直到汉文帝二年(前179年)十月,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 自“诸吕之乱”以后,凭借着诛除诸吕的功劳,陈平和周勃一跃成为了功勋集团的领袖,而在他们两人之中,陈平的政治经验更为丰富,谋略更为出众,乃是功勋集团最为重要的智囊之一,而武将出身的周勃,性格则更为憨直。两相比较,周勃显然更好对付一些。 在彻侯们失去了陈平这个智囊之后,汉文帝刘恒这才下诏,“朕听说古代诸侯建国者千余,他们各守封地,按时入贡,百姓不觉劳苦,上下欢心,少有违德之事。如今彻侯多居长安,距离封邑很远,需要吏民运输给养,即浪费又辛苦,而且彻侯们也没有办法管理封邑百姓。现命令彻侯们各自返回封地,在朝中任职或诏令准许留京的诸侯,也要派太子返回封地。” 汉文帝刘恒的这道诏命,看似是站在彻侯的角度为他们考虑,但这些彻侯却不傻,他们知道一旦离京返回封地,便只能做个乡下富家翁,虽说凭借着封地,只要不因犯法遭到罢黜,也足以确保家族的富贵传承,但远离京城之后,却就此失去了入朝为官再创辉煌的资格,他们岂能心甘情愿。 因此,对于汉文帝的这道诏令,除了少数胆小怕事和知足知止的彻侯,按照诏令返回封地之外,大部分彻侯,尤其是那些功勋老臣大都选择了无视,对此置之不理,他们打的就是法不责众主意,笃定即位不过一年多的汉文帝,不敢一下子得罪他们全部彻侯。至于提出这项建议的贾谊,这些彻侯们更是恨之入骨。 事实上,正如这些彻侯所料,虽然诏令推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汉文帝也不想因为一道诏令,便让朝廷上下动荡不安,更不想将所有彻侯全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并未采取强制手段,而是暂时搁置了此事,等待合适的时机。 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十五日,先后发生两次日食,一些功勋大臣便借此发挥,说之所以天现异象,全都是因为汉文帝治国有误,这才引起了上天的警示,借此表达自己对于诏令的不满,期望汉文帝能够知难而退,收回诏命。 汉文帝刘恒对于这些指责非但没有反驳,反而主动承担了罪责,下诏说,“朕听说,天生万民,为之设置君主,抚育和治理他们。若君主不够贤德,施政不够公平,上天就会降下灾异予以告诫。十一月发生日食,上天的谴责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吗?天下的治与乱,责任皆在朕一身,朕对下不能治理抚育百姓,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朕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 承担罪责之余,汉文帝又借机招纳贤良,命令各级官员能够上书谏言,指出自己的过失,希望各郡县能够推举贤良方正和能够直言极谏者,以辅佐自己,匡正皇帝的过失。 同时,刘恒又下令各级官员自思自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履行职责到位,意思是你们别老想着皇帝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也要反思一下这个异象是不是你们引起的,是上天在指责你们官员的问题,要求地方官员减少徭役,并下令撤销卫将军统率的兵马,减少太仆掌管的马匹。 汉文帝此举,即承认了自己在理政方面存在过失,使得朝中的不利言论得以平息,同时又加大了纳贤力度,以求进一步平衡朝中势力,可谓一举两得。 汉文帝这道诏令一下,倒是真有人指出了他的过失,此人便是颖阴侯灌婴的骑从贾山,他以秦朝的兴亡历史经验为喻,言治乱之道,劝说文帝兴礼义,虚心纳谏,减损游乐射猎,修先王之道。其中说道:天下方正之士都已经被选入朝廷,但皇帝你整天只知道跟他们一起游猎,常常出宫游玩,非但没有采纳谏言,恐怕还会荒废朝政。贾山的言辞虽然激烈,但也确实是忠正之言,汉文帝看过他的奏疏后,对其大为褒奖。 与此同时,贾谊又上《论积贮疏》,针对吕后放开经商后,百姓大量背农从商,且淫侈之风渐长,商贾侵夺民田,土地兼并有所加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的现实,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 汉文帝在贾谊的提醒下,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过同时却认为贾谊的主张太过激进,他认为吕后开放经商以来,商业发展逐渐兴旺,实际上也是有利于国家的。 因此,汉文帝也只是在春耕之前,举办了皇帝亲自耕田的籍田典礼,下令以亲自耕作产出的粮食用作宗庙祭祀,通过用以身作则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将赋税从十五税一减半为三十税一,但却并未按照贾谊的意见,对商业活动加以限制。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三月,有司官员建议封皇子们为诸侯王,汉文帝担心分封诸子为王,会引发其他诸侯王的不满,为此下诏说,“赵幽王刘友被囚禁而死,朕因怜惜于他,因此封他的长子刘遂为赵王。但刘遂的弟弟刘辟强,以及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诛除诸吕有功,也应该封王。” 为此,汉文帝下诏割赵国的河间郡设河间国,封刘辟强为河间王;又割齐国的城阳郡和济北郡分设城阳国、济北国,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在分封宗室的同时,汉文帝这才借机封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 五月,汉文帝再度下诏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往往设置近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国途径,招揽进谏之人,但如今法令中却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之罪,这又怎么让大臣们说真话,让皇帝了解自己的过失,招揽各地的贤良之士呢?”于是下令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九月,汉文帝又命人制作铜虎符和竹使符,并将之一分为二,其中右半部分存于宫中,左半部分颁发给各个诸侯国的丞相和各郡郡守,规定朝廷调兵使用铜虎符,其余征调使用竹使符。 当时,诸侯王虽然可以任命封国内的官员,但封国的丞相却是由朝廷直接任命,汉文帝此举,便是为了对地方和封国的军权予以限制,加强对地方权力的控制。 汉文帝三年(前178年)十月底,再度发生日食。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汉文帝对于朝政的掌控越来越强,再加上施以仁政,民心也是越来越稳定,因此这次日食没有人敢再借机攻击皇帝,但是汉文帝却打算趁此机会彻底解决彻侯的问题。 十一月,汉文帝将丞相周勃召入皇宫,有些意味深长的对其说道,“此前我曾诏令彻侯各自归国,但如今还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前往封地。丞相向来为我所敬重,还希望丞相能够以身作则,率先返回封地。” 周勃闻言,如何还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只能沉声应是。 次日上朝,周勃以年老体衰为由主动请辞归老,汉文帝当廷予以了准允。散朝之后,周勃便立即携带家眷返回了封地,没有一丝留恋。见官居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彻侯领袖的周勃尚且如此,其他彻侯也不敢继续公然违抗诏命,便也纷纷携家带口返回封地。 周勃请辞之后,汉文帝任命太尉灌婴接任丞相一职,并同时取消了太尉职位,太尉职权归属丞相,从而彻底将兵权收归皇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