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第397章 上门讨要
京师之中,户部尚书的府邸内,和珅正悠然自得地品着上好的龙井,窗外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与这深宅大院内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今日的和珅,心中却如同翻涌的江河,难以平静。 忽闻门外一阵喧嚣,家丁匆匆来报:“大人,瀛洲岛的船队已至,正搬运着满船的银子往京师来呢!马上就到!” 和珅闻言,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颤,随即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笑意,那双精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缓缓站起身,整了整衣襟,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走向府邸大门。 沿途的仆从见到他,皆低头行礼,而和珅只是轻轻颔首,心思早已飞到了那即将映入眼帘的财富之上。 刚到门口,便见一队队健硕的汉子正汗流浃背地搬运着沉重的箱子。 箱子表面泛着冷冽的银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和珅站在门槛上,望着这一幕,笑容渐渐扩大,直至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几乎看不见眼珠,但那份由衷的喜悦却是无法掩饰的。 “哈哈,好!好!” 和珅连声赞叹,声音中带着几分得意与满足。 作为户部尚书,他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也代表着他深受陛下信赖。 和珅走近那些箱子,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银面,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重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感。 他爱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财富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吩咐下去,今晚设宴,我要好好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 和珅转身对身后的家丁说道,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夜幕降临,府邸内灯火辉煌,宾客满座。 和珅穿梭于人群之中,谈笑风生,举手投足间尽显风流倜傥。 财帛动人心啊。 翌日清晨,工部尚书李祁亮手持厚重的文书,步伐稳健地穿过长长的宫道,直奔户部而来,他的脸上带着几分凝重。 户部大堂内,和珅正端坐在案前,手中把玩着一枚精致的玉佩,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玩味。 他听闻李祁亮来了,微微一笑,放下玉佩,示意下人请其入内。 李祁亮步入大堂,行礼毕,便开门见山地将手中的文书递给了和珅:“和大人,陛下有旨,要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铺设道路,修缮学院等,以造福百姓,这是详细的工程预算及所需银两的清单,还请和大人过目。” 和珅接过文书,细细翻阅起来,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良久,他才放下文书,抬头望向李祁亮,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李大人,陛下的旨意自然不敢有违,但这些工程所需银两庞大,户部虽尽力筹措,却也需精打细算,方能确保国库不亏空。” 李祁亮闻言,心中极其不满。 满京师谁不知道瀛洲的银子已经运往京师了 你和珅还跟我装穷 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和大人言之有理,但工程紧迫,耽误不得,还请和大人多多费心,尽量多拨些银两下来,以解燃眉之急。” 和珅点了点头,似乎是在认真考虑李祁亮的请求。 他站起身,走到一旁的账案前,拿起算盘,噼里啪啦地拨弄起来。 片刻之后,他转过身,对李祁亮说道:“李大人,经过本官仔细核算,决定在原定预算的基础上,再增加三成银两,以支持陛下的宏伟计划,但这也已是户部所能承受的极限,还望李大人能够体谅。” 李祁亮听后,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也知和珅已经做出了让步。 他接过和珅递来的银两批文,准备离开户部。 临行前,和珅突然叫住了李祁亮,意味深长的说道:“李大人,工程虽重,但更需注重质量与效率,望你能够监督好每一处银两的去处,确保银两用到实处,不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 李祁亮郑重地点了点头,随后大步离去。 和珅送走工部尚书李祁亮后,正欲稍作休息,不料礼部尚书苏轼却匆匆而至,一脸急切地步入户部大堂。 “和大人,有礼了。” 苏轼拱手行礼,随即直奔主题。 “近来我朝疆域大幅扩充,边疆安定,陛下欲将各地部分百姓与书生向新地迁移,以图发展,然而,这迁移过程中所需之银钱,实乃巨大,户部需得大力支持才是。” 和珅闻言,眉头微蹙,心中暗道:“这银子仿佛流水一般,怎生得如此快便用尽” 但他面上依旧保持着和煦的笑容,轻叹一声道:“苏大人所言极是,然则户部近来亦是捉襟见肘,各项开支浩大,实难再行筹措。” 苏轼闻言,并未退缩,反而直言不讳:“和大人,瀛洲岛的银子已经送达京师,此事满朝皆知,怎可言穷” “此事乃国家之根本,迁移之事关乎社稷稳定,还望和大人以大局为重,慷慨解囊。” 和珅闻言,心中不禁对苏轼的直率感到几分意外。 他轻轻摇了摇头,苦笑一声道:“苏大人果然快人快语,不过那瀛洲岛的银子,虽已入国库,但用途早已规划妥当,需得按部就班,逐一分配。” “迁移百姓与书生之事,固然重要,但亦需与其他事务相协调,方能确保各项用度。” 苏轼听后,沉默片刻,似是在思考和珅的话。 于是,他再次开口,道:“和大人,我知此事为难于你,但迁移之事刻不容缓,我愿与户部共同商讨,看能否从其他用度中暂时挪用部分银两,以解燃眉之急。” “待日后国库充裕,再行补足便是。” 和珅听罢苏轼的言辞,眉头紧锁。 最终,和珅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 “苏大人,你所言极是,迁移百姓与书生乃是国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本官虽知国库紧张,但亦不能因此置国家大计于不顾。” 言罢,和珅拿起笔,在苏轼呈上的文书上批下了银两数额,并加盖了自己的印章。 苏轼见状,脸上立刻露出笑容。 “和大人深明大义,苏某代天下百姓谢过大人。” 和珅轻轻摆了摆手,道:“苏大人言重了,此乃本官分内之事,只望此银能真正用于百姓与书生之需,不负陛下与朝野上下之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