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紧急会诊(1/1)

作者:红米饭南瓜汤

重回九零做手术,全体医生沸腾了第69章 紧急会诊

猪肉买回来,自然是为了吃,但在吃之前,肖晨光还能先拿来用。 要说年轻就是好。 即便昨晚刚值完夜班,今早又经历了大抢救,但坐在出租屋里休息了一会,疲惫就一扫而空。 这跟前世熬一个通宵,就被折磨的死去活来不同。 现在的肖晨光,依旧感觉精力充沛。 其实在医院,工会是有分配宿舍的,只不过一个屋里住三四个人, 都是年轻的爷们儿,各个精力旺盛。 每晚要不窜宿舍打扑克,就是聚在一起垒长城、搓麻将。 反正一天到晚杂乱无章,吆喝声此起彼伏。 甚至肖晨光下了夜班回宿舍,不是被满屋的方便面味勾的饥肠辘辘,就是被烟雾缭绕的二手烟呛得咳嗽连连,眼泪鼻涕一大把。 别说看书学习了,就连正常的想睡一觉,都很困难。 其实,这也是没什么办法的事儿。 毕竟这个年代,娱乐方式相对匮乏,不像后世那样,人手一部手机,就能快快乐乐刷着视频,看看小说。 但不得不说,在这里,肖晨光能很清晰的感受到属于90年代人们的热情。 扛着四喇叭的磁带录音机,走在大街小巷,播放着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很放松,不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当街对骂,大打出手。 甚至白刀进,红刀出的事,也经常在新闻报道中播出。 当然,肖晨光选择从拮据的工资里拿出部分钱财来外面租房子,主要还是为了方便训练自己的操作。 别看这两次手术,肖晨光的表现惊为天人,这除了跟他天赋异禀,经验丰富有关,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每天下班,他都会用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在出租屋内用猪肉练习手术熟练度。 而肖晨光所在的出租屋,就在医院对面,其实就是尚未拆迁的棚户区。 距离近,价格便宜,就是环境有点差。 一排二三层小楼,数十个房间,房间内只有一个小屋,大小十几个平方,摆着一床一桌,别说天然气了,就连煤气灶和卫生间都没有。 做饭需要去一楼拐角处专设的公共灶台,要想如厕,那就更远了。 出了大院门,往外走个百米远,才有个用白漆红砖砌的茅厕。 但这些对此刻的肖晨光而言,却不是什么大事。 他租这个屋,除了就寝,大多数时间还是用来练习。 双肩背包放在床边,拿出从王金刚办公室里厚着脸皮讨来的书。 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 当时像这种医学专业的书,可不是后世随便花十几块就能买到的盗版书。 随便一本的售价,估计都能租一个月的房费。 在书籍旁,还摆着一个刷的干净的木制菜板。 这就是肖晨光平日用来当操作台的练手工具。 洗手、放肉、切割、缝合…… 直到一块完整的五花肉变的千疮百孔,肖晨光才停下。 然后开始复盘刚才的缝合存在的不足,再重新调整状态,以保持手部的灵活度。 这是肖晨光每天对自己的要求,所谓熟能生巧,大致如此。 毕竟在医院,不可能每天都有手术做,也不能一直拿病人练手。 虽然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优秀乃至着名的外科大佬,谁手底下还没有几条人命。 但那都是在惨痛的教训里积累出来的经验,如果可以,肖晨光宁愿不要。 “要是能从哪弄来腔镜器械,在家里训练,手指的灵活度肯定会有质的飞跃。” 肖晨光想起了后世的那种腔镜模拟器,直接可以模拟人体组织,进行相对应的腔镜手术。 虽然跟活人还有一些差距,但用来练手,保持状态完全足够了。 至于现在,估计也有。 但此时都掌握在老美等国的手里,属于核心技术,别说价格贵到离谱,关键人家根本不会给你。 当然,对此肖晨光也有应对办法,只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从哪里弄腔镜器械。 毕竟无菌手套,刀片,缝合线可以跟科里打个报告,拿回来练习。 可腹腔镜的器械,就目前而言,还是太贵了,即便肖晨光已经是技术负责人,也不能私自拿回家。 “看来只能从其他途径入手了。” 咕噜咕噜……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 外面的灶台已经热闹起来,油锅劈啪作响,食材、铁铲的翻炒声,片刻肉香、菜香飘进了走廊,钻进了肖晨光的屋里。 “还是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吧。” 肖晨光索性不再去想,而是提着菜板上的碎肉,拿着前天剩下的一撮青椒,下楼做了个辣椒炒肉。 吃完便呼呼睡去。 这一觉他睡得很沉,甚至连梦都没做。 直到一阵急促的嘀嘀声响起,他这才被吵醒。 这是bb机特有的传呼提示音。 肖晨光只觉浑身酸痛,但本能的摸到放在枕边的传呼机,翻看起来。 待看清上面的内容后,肖晨光猛的坐了起来。 “居然是急诊会诊。” 由于肖晨光已经是普外科的住院总,但凡有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 肖晨光看了一眼窗外,圆月高挂,寂静无声。 已经是三更半夜,按理说只要不是人命关天的事,科里是不会呼自己的。 肖晨光不敢耽搁,拿清水摸了把脸,冰冷的凉意透过皮肤,瞬间让他清醒过来。 待穿好衣服,肖晨光立刻朝胜利医院急诊科跑去。 …… 此时,急诊抢救室内,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林医生,病人的氧合还在下降,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护士看向报警不断的监护仪,上面代表血氧饱和度的蓝色线条正闪烁着刺眼的红灯。 92% 88% 84% 不一会的功夫,原本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已经降到了危险值。 看着台上已经昏迷不醒的患者,林高阳心急如焚。 今天是他入职以来,值的第一个24小时的急诊班。 虽然他在胸心外科已经能独立顶班,但急诊毕竟跟病房不同。 白天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外科急症病人,以他的知识面和临床经验,险些招架不住。 他以为熬到半夜,病人就没那么多了,自己也能稍微松口气。 确实,到了晚上,病人相比白天,已经少了很多。 甚至一两个小时,也没接诊一个病人。 林高阳原本以为可以去值班室,平安无事的度过今晚,谁知半夜三更,来了个年轻女性就诊,彻底打破了急诊科的平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