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第119章 通敌案(下)
言罢,白发苍苍的户部尚书便是以头伏地,脸上满是憔悴之色,吓得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不待朱由校的吩咐,便是快走两步,将这位哆哆嗦嗦的老臣搀起。</p>
依着历来的规矩,似锦衣卫及东厂联合办案的时候,无论是抄家所得亦或者涉案财物均不用通过户部,直接充入天子内帑。</p>
起初的时候,户部尚书李汝华并没有将主意打到张家口堡晋商的身上,毕竟在他的念想中,此前他三番两次奏请朱由校开内帑,犒赏九边将士,已然算是失去了为人臣子的本份。</p>
毕竟终日惦记着天子的"私房钱",实在是好说不好听。</p>
但当李汝华听闻张家口的这些晋商于当地传承两百余年,身家怕是丝毫不亚于南直隶那些富可敌国的"盐商"的时候,毫无波澜的内心瞬间泛起了无数涟漪。</p>
什么名声,什么规矩,什么臣子本份,哪里比得上实实在在的银两?</p>
若是能够在"卸任"之前,为户部多筹措些银两,哪怕是年关之后便"致仕回乡",他也心甘情愿。</p>
"唔,"见户部尚书李汝华可怜巴巴的模样,朱由校心中也是有些不忍,转头看向身旁的锦衣卫指挥使。</p>
事实上,他之所以在以雷霆手段解决了京师勋贵,且边镇或有异动的情况下仍不收敛,近乎于执拗般的想要解决张家口堡晋商,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有感于朝廷财政枯竭。</p>
而这些身价不菲的晋商们,恰好能够为朝廷枯竭的财政注入一抹生机。</p>
"禀陛下,"见朱由校的目光望来,身着斗牛服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便上前一步,在暖阁内诸多文官的注视下抱拳道:"锦衣卫自张家口堡八家不法晋商的府邸中共搜查出白银七百余万两,上好良田一万两千亩,宣府镇各地商铺地契及古董字画若干。"</p>
"另有女真建奴的两百余万两白条"</p>
哗!</p>
未等锦衣卫指挥使将话说完,暖阁内便是哗然一片,包括内阁首辅方从哲在内的三位阁臣以及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人均是目瞪口呆,不敢置信的盯着侃侃而谈的骆思恭。</p>
大明财政在经过万历初年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之后,曾一度呈现中兴之象,但随着张居正的撒手人寰,以及万历皇帝的"苛政",大明每年在抛去留于地方的"秋粮"以及地方驻军日常所需,仅有四五百万白银被押送入京,充入户部。</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