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天启元年(下)(1/2)

作者:柯久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第126章 天启元年(下)

"少爷,这天色也不早了,我等是不是该回宫了"</p>

小半个时辰过后,望着眼前依旧汹涌如潮的人群,老太监王安犹豫半晌,终是硬着头皮,小心翼翼的朝着身旁的朱由校低喃道,打断了安静祥和的闲暇时光。</p>

虽说在出宫之前,东厂及锦衣卫已然提前在路途两侧做好了妥善的安排,身后还有"四卫营"主将黄得功领着十余名亲兵亦步亦趋的保护,但这人山人海的长安大街终究不比大内,难免存在些许隐患呐。</p>

"且先不急"闻言,朱由校脸上的笑容不减,抬头瞧了瞧头顶的日头之后便是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p>

自"穿越"以来,他难得有如此闲暇的时光,自是不愿尽早回宫,百无聊赖的翻阅着百官千篇一律的奏本。</p>

他更愿意待在这行人如织的长安大街,感受令人心神祥和的"烟火气"。</p>

见劝说无果,老太监不由得无奈的摇了摇头,不由自主的朝着后方亦步亦趋的壮汉瞧去,待得到壮汉肯定的眼神之后,方才缓解了些许紧张。</p>

"朕听说,最近这段时日,京师的茶楼酒肆可是热闹的很,且去瞧瞧"不多时的功夫,被诸多锦衣卫缇骑隐隐约约簇拥在人群中间的朱由校便是发起了"新大陆",清澈的眸子中也是射出了一道精光。</p>

这紫禁城作为大明权利中枢所在,一向号称"没有不透风的墙",兼之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便没有"因言获罪"的先例,故而大明的风气很是自由,些许公开的朝局政务也能被民间百姓摆在明面上讨论。</p>

闻言,王安心中虽是发苦,但脸上却不见丝毫异样,规规矩矩的跟在朱由校身后,朝着其所指的茶楼而去。</p>

与此同时,街道两旁的坊市中也是走出了十余名身材魁梧的壮汉,抢先一步进入了茶楼之中。</p>

待到朱由校及身旁的王安大步迈入茶楼之后,马上便有机灵的"茶博士"笑容满面的迎了上来,态度很是殷切。</p>

毕竟二人的年龄相差较大,且王安始终落后朱由校半个身位,不敢有半点逾越,一瞧便是忠心耿耿的老管家簇拥着家中"初出茅庐"的小少爷。</p>

此等"破绽",对于察言观色的"茶博士"而言,实在是太明显不过。</p>

随手打赏了身旁茶博士些许散碎银两之后,老太监王安便是簇拥着朱由校径自朝着二楼而去。</p>

这一楼大厅牛鬼神蛇混杂,着实有些混乱,万一有些不知好歹的"青皮"说些龌龊话脏了天子的耳朵,可就不美了。</p>

行至二楼,并缓缓落座之后,只见得一名瞧上去四十余岁的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的慷慨激昂,不时引得周围茶客的喝彩搭茬,气氛很是热闹。</p>

"诸位宾客怕是有所不知,如今圣天子在上,我大明中兴有望,但在数千里之外的陕西,却有宗室被活生生的冻死"</p>

"听说还是一对父子呐,实在是可怜的很"提及此事,说书先生激昂的声音中也微微出现了些许动容,满脸感慨。</p>

"这种事自古有之,大过年的,你这老头便不要说这些丧气话了"片刻过后,二楼另一处雅间便有人略带不满的呼喝道。</p>

若是放在前些年,众人或许还会借着此事暗暗讽刺幽居深宫不出,对宗室刻薄寡恩的万历皇帝。</p>

但最近几个月新天子的所作所为,京师的百姓们可是切切实实瞧在眼中,自是没有人闲来无趣的"落井下石"。</p>

"是是是,这位贵人说的是"见周遭食客对于宗室被饿死的"趣闻"不感兴趣,这名经验丰富的说书先生便是迅速调整好了情绪,转而重新换了一个话题。</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