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德宗内相——陆贽(1/1)

作者: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2隋唐五代第五十章 德宗内相——陆贽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唐朝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宰相,溧阳县令陆侃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遭构陷后罢相,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陆贽,相传出生在苏州嘉兴城内甜水井,陆氏自东汉以来即为江南望族,但到陆贽出生前,家门已衰落。其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后因陆贽显贵,被赠为礼部尚书。陆侃早逝,陆贽幼年受母亲韦氏教导成长,时人称之为“陆九”,他有独立见解和操守,与众不同,学习儒学颇为勤苦。 十八岁的陆贽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得高事,正式出任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李适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其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 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 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得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裴延龄日加诋毁陆贽,而德宗也不悦陆贽的进言,罢陆贽为太子宾客。陆贽本来谨慎小心,一向不与宾客交往,裴延龄猜到李适对陆贽薄情,趁机进谗言,百般污蔑,德宗发怒,想杀掉陆贽,多亏谏官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分辩,才免死降为忠州别驾。后来,德宗又渐渐思念陆贽,恰逢薛延任忠州刺史,传达德宗慰劳的旨意,韦皋多次上奏请求让陆贽代领剑南节度使,但德宗仍有记恨,不肯授任。 陆贽在忠州十年,常常闭门不出,少有人能见他一面,他一方面为避诽谤流言,不敢着书言事。同时也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于是研习艺术,集“古方名方”编录《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人们治病使用。唐顺宗李诵即位,下诏召还陆贽,诏书还没有到达贬所,陆贽已经逝世,享年五十二岁,获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陆贽,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