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稳健重臣(1/1)

作者:番昌宏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第161章 稳健重臣

因为现在的徐达虽然位高权重,是朱元璋一路相伴成长的稳健重臣,历经风雨的见证。 但由于自身所居地位的局限性,他直至今日也没有真正窥透朱元璋针对胡惟庸的这一着棋有何深意所在。 这并不怪罪于徐达,他在大明皇室的地位不容小觑,也是决策层中少数掌握权力的核心力量之一。 但是身为一位属吏,他始终未能体会君主对于集中权力过程中的那份敏锐与渴求。 因此,这导致徐达的建议非但未见预期,反而像是加薪的火上浇油一样,激起了朱元璋更多的烦恼情绪。 “太子天德啊,你以为我不知道?整个事件中,胡惟庸不可能自愿违抗大明政权。 令我感到恼火的是,这家伙明明已接受了监管天下的重任,但却对此前首都城内各种行政事务采取纵放不理的姿态。 一旦坐上首相亲贤的高位,那治理天下诸事,就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这人不仅滥用权利,组建帮派,暗自利用丞相的权威压制朝中其他人士。 更糟糕的是,在其手上根本未能尽职完成应担当的事。 出于顾念李善长的情面,我赋予了他的重任。 因为看他果断处理杨宪问题的方式,曾决定授予其天下统治的大任。 可是,现在回想我的期望与嘱托,却只留下心寒的局面,让人心寒。” 说着,朱元璋猛地推开手边报告的文件,文件立即向一旁飞去,散落至地面。 同时,桌沿附近放置的石研在众多飞卷者的报告撞击下,头部突然冒出桌面之外。 石研最终颤栗了几秒后,无法自救落地摔成碎片。 徐达这才发现事情的发展与他原本的想象有所区别,于是选择暂时不说话,保持着沉默的状态等待下一步行动。 此刻的朱元璋,当明白了一些事实的 后,他慢慢从激愤的情绪中清醒了过来。 当时,伴随着砚台破碎在地面上的轰鸣声传入两位耳中,整个宫殿内陷入了尴尬至极的寂静。 经过漫长的沉寂后,只听窗外轻柔的风拂动窗纱,将一扇略开半分的窗户完全推开,随即传来一道木材撞动的低哑声响,这才稍稍缓和了这一室气氛的紧张感。 朱元璋左手轻抚桌案,眼神疲累地看着徐达所在的席次。 \"天德,你对此事有何见解,认为北平城内的那套藩王政策对于老四是否具备成功的可能。 \" 朱元璋单手支撑在桌面,他的语气平静却蕴含了深意,向身边的臣下询问道。 而徐达并未做太多的解释说明,仅凭简洁的话语便道出了他对此事的看法。 朱元璋听取了此话,并未追问下去,对于多年老友的心思,这位老皇显然洞察一切。 之后,两人围绕着最近皇室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各自表达着不同的观点,然后徐达在夕阳渐落之际结束了此次宫廷对话,并离开了皇宫。 从皇家大门 从那一刻起,徐达感觉到肩上卸去了繁重的压力。 但这份放松尚未能弥漫整个身体,当他回头反思方才之事时猛然察觉,其实自己在其中有一个环节有误。 而这一刻,徐达想起的不再是任何琐碎细节,正是那日朱元璋提过的、让权臣胡惟庸夺取了他的权利。 那时,脑中仍充斥着北平的事务,使得当时对那句论断并没有深究,仅是嗤笑对方胆大妄为。 而如今静心回想之时,这句话却让他品味出别样深意。 此际徐达之所以对那简短的句子产生巨大的触动,是因为他想起了一次亲闻过的论调,是胡珂曾经提出的看法。 当时的他仅觉此年轻人太过张扬,竟敢口出此般匪夷所思的论述,未多加理会。 但是此刻,当他将胡珂的话和今日皇帝提到的这句关联起来后,徐达忽然察觉到他对问题的理解依然太过于肤浅。 皇帝的那席感慨,勾起了他的记忆——皇帝想要打击的对象并非胡惟庸个人,而是企图去除 职位。 当他听见姓胡的男子对女婿口述这一颠覆传统的主张时,起初并不高兴,不满不仅仅在于对方对 之所表现出轻慢的态度,更在于其论点被他视作荒谬的虚构内容。 当时,朱元璋意识到胡惟庸此案与之前的不同,并感到一些疑虑。 朱元璋在这样的权谋环境中成长,并不常停止阅读书籍,但他理解某些深刻的道理却不能凭一己之力领悟清楚。 这一职位自秦朝起就成为历史各代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如此突然提及废黜 这一制度时,朱元璋感到极为惊奇和不解。 作为前任的 ,他非常了解宫廷事务的繁重和其中复杂利益纠葛。 试图将宫廷中复杂的政治势力关系加以简化,利用自己的权威压制他们的阴谋策略是必要的。 但是考虑到自己过去的经验,这些政局的变幻无常和复杂深度,超出了一个普通人的能力范围。 因此在面对他人 、蛊惑时,他也并未立刻阻止胡惟庸等人的行为。 这些空洞的议论在言辞中看似能动摇他人信念,实际对于未来的政策发展并无多大实质影响力。 直到今天,当他听到了类似的话出自皇口,才意识到胡惟庸所陈述的理论也许并非无理,而非只是虚言妄想而已。 一瞬间,原本以为轻松放下的压力又被沉重的压力感取代。 他从未料到那个曾不屑的年轻人,能在逆境中讲述出如此深刻的政治见解。 恰逢今晚在皇宫之外找不到接他的车夫,心中疑云重重并感到震惊,徐达选择留在了宫门外。 月色朦胧之中,他不由自主走向了太子王府的方向。 由于夜色浓厚,大明虽然不施行真正的夜禁令,但卫兵们仍对在深夜出现主干道上的行者保持警惕,尤其在这样的多变时代,内部冲突与外部挑战不断出现。 大明 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中,同时国内外战事也未停止。 在这个关键时刻,都城的安全成为了所有防卫力量的重点关切对象,尤其是夜间加强巡查。 这样一来,使得晚上孤身一人在首都街道行走时,朱元璋身边很少能看到走街串巷的百姓。 如果不是今夜月光皎洁,足以照亮路径,仅凭月光和微弱的手烛的徐达在此行期间可能会遇到不便。 幸好朱元璋的王府虽然较远离皇宫,但作为当今太子的居住地,即便是四弟的地位,在这个城市中心也不会过于偏远或者荒凉。 在接下来能遇见第三支寻城队伍里的智囊之后不久,徐达便站到了燕王府的大门口。 面对这样一个突来的访客突然在自己府宅的大门前敲击,担任守护职责的大门官员内心不免有些不悦。 他明显能判断到这不是来自官方检查的举动,缓缓敲门的动作似乎暗示着是一个对规矩熟视无睹的人,在夜晚偷偷请求接见燕王。 最初,这座门岗官员想要把这个打扰者赶走。 但在他掀开府内小院的门扉,刚把头伸出时,他的脸上惊诧于面前男性的面容。 「属下参见魏国公!」 能在这种关键岗位工作的人必定有慧眼。 同时考虑到燕王府和魏国公府长期亲密的关系,这名门卫立刻认出徐达也非稀奇事。 只是这时,在地面前俯下身子,并恭敬的撞地之后,他的眼睛并没有离开徐达,还不断游走在周边及远处,充满了好奇心。 尽管见过很多大事的门卫也不免产生疑问,猜测魏国公此举有何深意或是筹划大事? 但转瞬间,将这不合理想象从思绪中剔除掉成为必要。 作为燕王府的管理者之一,他知道,除了徐达的身份外,其余外人无法得知燕王最近的动向,更不用说身为朝廷重要大臣,也是他岳父的魏国公同样不会对此保密。 「不必了,站起吧。 我是单独来的。 」 身为纵横战场,运筹帷幄的大将,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举动难逃徐达注意。 他的这次到访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必要在这个小小的位置上过多逗留。 「我说,最近王府常外出的是哪位和尚?今天是不是也在?」 徐达直截了当,毫不含糊地说明自己来此的理由。 「回大人,那位和尚……不,应该是大师,今日确实留在王府中。 」 即使意识到独自前来的魏国公无意惹麻烦,这位门卫仍忍不住感到一丝冷汗。 徐达没有特意表现出将军的威势,但他多年南征北战留下的一身决断气场,显然也不是一般人物所能轻易应对的。 这时,这位门卫甚至连举起袖子擦汗的时间也没有,在察觉魏国公深夜探访王府寻求某人之后, 他赶紧钻回到了内部。 仅仅几息的时间,就能听见府内传来木制物体狠狠砸在地上沉闷的声音。 紧随在燕王府那厚重但许久未开的大门前,站出来的一个个头不高,身材偏小的年轻人,使尽全力缓慢推开这扇沉重的木门。 在这道厚重的大门刚一缓缓开启的瞬间,门内的角落,一名和尚光着脑袋慌忙跌撞而来,“ 广孝拜见国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