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第174章 婚约联系
加上达哥之前已经与元璋存在婚约联系,其女嫁与明朝四位皇子之一——燕王殿下,如今 再次提及此事,使得徐达心中的疑团加重了。 此时的应恭心中同样不安,正逢他一生中最具困难时期的时刻。 达成任务遥不可及的时刻,在忽然接到来自好妹丈嘱咐的种种大问题后,他的心情变得更加忐忑。 在这种情境下,应恭自然不将自身的烦恼摆在明处思考。 加之此刻由 主动发起谈话明显具有指点婚姻之意,这让本来就心神惶急的应恭的不安愈发严重。 此时两父一子的表现,都被洞察入微的朱元璋一眼收入眼底。 这位皇帝对二人保持半晌沉默并未表现出半分不满,相反他的笑容越发和善,似乎更显轻松。 他习惯让属下的犹豫是自己策略的一环。 眼看初步目标已实现,朱元璋便打算趁热打铁,立刻展示今日的议题正餐。 接着,只见他自信而有节制地朝着桌面走去,无视站立的父与子的情绪反响,独自坐下来,拿起茶壶为自己倒了一杯茶。 徐允恭目睹着黄帝亲自卷入其中动手解决,虽思维迷糊,但他不自觉地想要提供帮助。 不过朱元璋目睹他的动作后,只是随意摆了摆手,制止了他的介入行为。 接下来他巧妙地操纵氛围至所需的状态,即计划详细解释这次指定婚配的事宜。 而此时,另一头,深思者的复杂心绪感知到皇帝的意图。 即便他们略感困惑,但仍静静地等待皇帝作出决定。 然而,在朱元璋即将开口之际,大殿内原本紧闭的门户却突然传来一阵疾速的敲击声。 这急速的敲击声立即令朱元璋眉头紧皱。 即使这位皇帝陛下极不愿意如此行事,也无奈地搁置了他的本意,准备应对突 况。 “有什么事?”他转向门口,高声道问门外之人。 这句话不仅仅是寻求答案,更是满载指责的语句。 “禀明陛下,燕王出了大事。”门外传来的声音,对徐达父子而言耳熟能详,那是小黄门王景宏的声音。 他的话语中除了慌乱,还有几分抽泣。 当得知燕王的消息时,朱元璋脸色瞬间煞白,猛然击桌而起。 “请进去,我们需要谈论这事。”他语气加重,怒意更加浓烈。 身为旁观者的徐达与徐允恭得知消息,心情也随之严肃起来。 不只是为了回应皇子遇险这一情况所需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事情发生在他们家中,女婿也是亲侄,他们是血浓于水的家庭。 见到皇帝的脸色难看到极点,作为老战友的徐达原意安抚皇帝一番,却没想到未等他开口,朱元璋先行发声安慰自己这个亲家。 “天德你无需太过忧虑。 朱棣那个 带着士兵一路前行,通常面对这种逆贼也不是太大的困扰。”徐达、徐允恭未曾预料的是,此刻本应最为紧张的父亲竟然反过来安慰起自家亲家。 这一行为让两位亲家感到受宠若惊,立即做好礼仪以示感激之情。 朱元璋及时伸手扶起他们,并摇摇头。 乍看之下,尽管只有怒意表露,而并未显示出其他的情绪如忧虑或紧张。 但作为父亲和君主,在得知子女安危后,即使是冷漠之人也会心生牵挂。 正是在三位人物相互谦虚以舒解心中压力的过程中,王景宏已打开大门踏入大殿,手中托起一份看似沾染血迹的密本,并恭敬地举至朱元璋面前。 而当朱元璋看见这道折章时,并不再像以往那样不急不慌,反而直接伸手想要把它夺取。 随着字迹逐一在朱元璋眼中显现,愤怒几乎充斥在他每一点血脉和肌肤间。 \"你先退下。 \" 尽管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完全陷入怒火,但作为一位 ,维持内心的平静,早已成为他的本能。 等王景宏退出殿门,稳重地将其再次关闭后,朱元璋才闭上双眼,深深地吸气一次。 “明德,在你看。” 朱元璋将奏折送出,一旁的徐达立刻从皇上手中接过,然而与平常不同,他并未立刻阅读。 而是后退半步,来到自己儿子的身侧,缓缓摊开奏折。 页面上的内容简洁明了。 一眼便可看出事件的发生过程:燕王等人离开应天府后,沿着长江北方行进向大同城府行进的道路一路顺利,未遇险情。 然而即将抵达通州,距离北平只有一步之遥,却意外遭到数百人骑兵队袭击。 战争记录中提到,尽管燕王军伤亡重大,燕王本人幸存,仅受轻伤。 若事件到此为止,仅看为一场意外,徐家父子在其中未犯过错。 然而,奏折结尾提及一行文字却让徐云躬惊惶至极,跪倒在地: “吾有罪过。” 徐云躬整个头颅紧紧地伏向地面。 导致锦衣卫统领如此紧绷原因简单却复杂 — 在最后一部分,清晰地指出,有人看到毛骧的行动身影。 若针对的是燕王,对于锦衣卫,只能视作一项侦查不足的问题。 因此地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而在北平地区尽管存在相关架构,但与首都相距甚远。 加之北平靠近边境,势力进出频繁的情况下,事件出现任何突 况皆不在意料之外。 而此刻,毛骧这个名字现身于刺客名单中,整个事件性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意味着北部叛乱者与外界势力合谋发起的刺杀行动,同时暗示这起刺杀计划直接影响了大明朝廷。 何况,毛骧这段时间以来正是皇上的命令下,急需逮捕的重点犯人之一。 在这个时刻,徐允恭并未将陛下特意吩咐的事情执行妥当,相反,竟导致有锦衣卫追捕的人贩出现,并意图刺杀燕王的事发生。 在这种情形下,“办事不尽责”的指责,瞬间落到了徐允恭头上。 \"请起来吧,尽管这事件中的错误有锦衣卫的因素,但它于新任的指挥使您来说,影响并不算太大。 \" 就在这时,朱元璋在徐允恭身前稍作停留。 他似乎是在权衡是由于对已逝的徐达的眷念还是由衷之情,最终向前迈了一步,将跪地的徐允恭扶了起来。 \"担任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只是临时的任务,加上大型组织的过渡调整本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在这种动荡的政局中接收这样一片混乱的局面也非易事。 \" 言罢,朱元璋的脚步又向左移动了两步,并环绕过去。 之后他顺势来到了茶几旁边,准备为自己倒上一碗茶。 这时,作为大明的权力中枢,他已经从收到儿子遭刺杀的消息的震惊中回归平静,尽管脸上的笑容已然不见,那平和的表情中也未完全泄露怒气的迹象。 见陛下欲自行行事,徐允恭适时地走上来,率先拿起茶壶,给朱元璋满满的一杯热茶。 “天德,附近一百骑敌兵集结的事件确实让我有些惊讶。” 此时,朱元璋的目光不再落在徐允恭身上,直接注视着父亲,徐达的方向。 虽然,根据现有名义上的地位,徐达卸下了一些军事职务并坐在中书省的首席文官的位置上。 但事实上,无论是朝廷的 还是底层官员,都非常明白这次调整徐达上台的真实目的是,借助其魏国公的爵位在纷乱的朝廷里暂时稳定局势。 换句话说,徐达担任此中书省之相终究是个暂时的职务。 作为当前的大明朝最杰出的将领,他的精力仍更集中于军队领域。 “因为我的督导不力,令陛下失望了。” 听到这个问题后,徐达立即行礼以示歉意。 不同于其他官员的等待提问状态,他随即开口说道: “看来长城的驻军已经近两年没有面对过大型战役了,可能是时候为他们调整节奏和备战状态了。” 说出这些话时,徐达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冰冷之色,即使看似与身为大将军的他关系密切,但他至少会在这次事故中承担30的责任。 然而,对于像徐达和朱元璋这样的真实军人而言,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什么特别过分的行为。 更不用提在这过去的几个月里,虽然徐达名义上代掌着大明的军权,但实际上军队中的大事都是直接由朱元璋掌控在手中的。 况且直到目前为止,他和徐大人之间的君臣关系非常融洽,在军队的管理方面没有出现过任何隐瞒的情况。 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当前的混乱状况显然不适用于追究徐达的责任。 「在此之前我已经提议过,长城不只是要阻止走私的功能,用险峻的山脉构建防线,使敌人的入侵路径固定在一些关键的关口这一点非常重要。 」 听完皇上这句话,眉头紧皱着,可以感觉到他对当前长城的政策相当不满。 听到皇上这么说时,徐达本来想要与皇上继续讨论解决方案。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时的朱元璋却将头转向了徐允忠,目光集中到了对方身上。 「允忠,请说一说,我们的长城是不是需要继续建造。 」 皇上的言辞刚刚一出口,刚准备放下茶壶的徐允忠,手腕却不受控制地颤了一下。 但是此刻,对于这种情况,徐允忠深知自己不能在这时候表现出迟疑或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