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第186章 如何变换
同时,近年来“天象”的预示也表明,无论时代如何变换,总会有些不可避免的小灾难及更大范围的危机降临。 古人所言,“三年一小劫,五年一大劫。”这句话似乎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在那些缺乏大型机械化装备的时代里,人们与天灾斗争的关键在于人海战术的堆积运用,以对抗自然灾害的力量。 恰逢大明正处于每五年前后的重大灾难周期——南部洪水北部严冬,再加上肆虐的大河黄河无规律地对大地的摧残,原本还算稳定的财政盈余突然间化作了赤字危机。 国库枯竭,面对外交战场没有获取到明显效益的情况时,压缩边界的军事活动便自然而然成为了必然选项。 而上次大明军队进入朔州(指代“云中”,古代北方重要防御地区)已经是三载以前的事。 期间虽边境摩擦不断,但大规模的雇佣兵却罕见发生。 如今依据当前地图的情况展示看来,大明军事布局竟超乎所有预期。 在此资金吃紧的情形下,不仅发出了向南京进军的消息,实则目的也并非初计划中那样的纯粹。 得益于拥有消息来源的姚广孝,在外面的世界保持一定接触,胡柯对外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 因而燕王府作为战略咨询机构的他,对近期内朝廷兵力调动的情况也有所掌握,加之这种事情并非秘密——即使胡柯这些内部人员知道,就连应天府市集上的普通人也会通过各种玩笑甚至是炫耀,得知了 大部队的动向。 这支军队本就是为了在国内警示宵小之辈,对外则威慑那些伺机南下的蒙古族侵略者。 可以说,李文忠的战略完全摆在台面上,明确告知世人均知道,此次大明军力将会围绕北京城,与蒙古人展开生死决斗。 众人对此方案一致赞同,也无人对该目标存疑太多。 国家财务情况就像是包在皮里酒瓮内的烈焰,无论那皮革多坚韧,都无法隐藏燃烧火焰的光明。 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为,这番行军目的,旨在最大限度在北京周围的区域,与蒙古人进行致命冲突。 当下的大明朝,无法承受再次进行跨越长城的征伐行动所带来高昂消耗和精力成本。 这一点并非只是朝廷内部所独有思考,身处草原寒冷雪中的游牧部落也同样意识到这点。 他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所有人——无论是支持者的热情或反对者的警惕,所有目光此刻聚焦在北京周围。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这一场关键战役的到来。 面对着生死存亡的压力,双方对于这场战役的来临都持有极高的期待—— 大明朝想要借助这一大战的胜利信息流,缓解长久以来因君臣权争导致的社会矛盾,用胜利的光环及缴获的财物,暂时平息朝堂上下如坐针毡般的士大夫群体。 与此同时,受雪灾逼得命悬一线的游牧族群迫切需要一场大胜,掠夺农耕区域的资源以维持在这几百年罕见巨雪灾害中的生存,他们渴望用战利品延续生存的希望。 这就是现今双方共赴的一道生命线。 五千余字 然而,在所有人预料当中的一场北平为中心的大战即将爆发的前夕,众人将目光、资源乃至 活动的焦点聚集在此区域时。 未曾想到,在遥远西方千里之遥的云中地带,一场生存决战已经开始悄然上演。 这场战役的背后布局,让大明朝皇帝的选择在历史上引起一阵寒潮般震惊——在国家财政极为紧缩的情况下,决定如此大的行动规模与策略,实属不易。 这样的决断令人意想不到,在传统的认知中,并没有选择成为聚光灯下的北平作为主要作战场地,而是另辟蹊径。 面对着皇帝如此非凡的布局策略,历史学家胡珂的心中不禁掠过了深深的震动,这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巨匠们所拥有的独特魅力——一个从一无所有到创建庞大帝国的英雄人物,在人性特质和决策力度上远非一般世俗之人所能相比。 这种对比使得胡珂的现代人自信感瞬时土崩瓦解。 尽管对这位历史角色的认知并不深刻,历史书籍总是过于简略,无法完全展现出这些英雄人物所演绎出的人生波澜壮阔和时代风云,而胡珂的疑虑进一步增加了。 他在思考时也担忧自己可能成为这场阴谋游戏的牺牲品。 朱元璋的大魄力比之前想象的更加剧烈地影响了局势,这令胡珂心有震悸。 与此同时,徐允恭这位性格狡猾多端的人物竟然在关键时刻将这样一个足以改变战局的秘密公诸于众,这令胡珂感到不详,甚至怀疑是否是对他的某种测试。 如果他是囚犯般的朝廷罪犯,怎能在自己眼前展示如此关键的密探。 而军事行动的秘密不仅涉及高级别的保密内容,还可能危及整个精心筹谋的多支大军,导致战略失败,反而给予蒙古军队先发制人的机遇。 在这种假设之下,胡珂猜测可能需要面对更危险的情景。 在内部和外部势力交织对抗的关键时刻,四路大军数十万士兵的境遇甚至可能超过以往类似的战略奇袭。 胡珂的大脑高速转动试图弄清徐允恭的用意。 即便是在通常意义上,普通人也可能会被表面的信息所蒙蔽,但在徐允恭这位熟悉的人身上,胡珂能轻易地读出对方的性格轮廓。 这种能力,让他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更加敏感和警惕,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在这复杂的局面中,历史的魅力和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过去的人物决策,还是当今的胡珂对于历史的重新解读和深度探究,都在这关键时刻达到了高峰。 历史与现代交织,给胡珂带来了深刻的领悟和警示。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参与者,也是这个大故事的观察者之一,通过历史书籍的线索去理解和解释这一切。 这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描述与分析,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学习和深刻反思的过程,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过去和当前的时代,理解权力的游戏是如何进行下去的。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家、参与者以及后来的人类共同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不断进化的画卷。 在这个复杂的游戏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显得至关重要,他们的决定将如何改变历史的命运。 胡珂在这一刻体会到了历史学家的独特职责,那就是记录,思考,以及揭示过去隐藏的故事背后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同时也在这个故事之中寻找到未来的启示。 他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力量——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多的是对现实和未来的一种反思与引领。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经验累积,更是现在决策者的镜鉴和前照灯。 在这个充满悬念的历史舞台上,每个角色都在为了自己的信念和命运做最后的努力,他们的故事最终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塑造了我们所知晓的世界。 胡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种事是徐允恭敬所能作出来的,更何况那张被徐允恭敬放在那里明明就是专门给他准备的图。 即便徐允恭敬没有在身边或是他自己打开地图的时候是主动邀请胡科来查看,这样的设定就已经使得他无法再抱有任何侥幸了。 然而现在即使知道如此,对于胡科而言也没有任何的补救方法——徐允恭一离开,刑房的门就被从外面牢牢的锁住,他并不打算在这里试图逃跑。 胡科知道,上次逃跑的时候就已经大致了解了这座牢中的构造与环境,他深知像刑房这样的关键位置是不需要考虑逃脱计划的。 想到之前的情况,他知道想要在这里逃跑就跟飞向天空一样不可能实现。 此时陪伴着他的只有微弱的蜡烛光,内心变得复杂起来,只能暂时接受目前无奈的局势。 在面对着无所事事的情况,也没有好计策的时候,胡科的双眼重新聚集到这张详细绘制的地图之上。 地图做工精湛,山川、河流都一一对应。 胡科经过多年的对战经验判断,这张图不只是普通的军事图,甚至超过了普通将军拥有的层次,能够直线上升成为皇家的重要人物级别的图纸。 除非是国公一类的 才有可能见到如此细致的地图。 随着对图深入了解,胡科心中的惊恐愈发增加。 从他的认知中,地图中展现出来的大明军队调动力量远不仅仅是为了击退蒙古人那么简单。 最令他感到担忧的是,在应天府的东南方向有约八万大军,正在朝着浙江的海岸线前进。 这意味着一个极其重要消息——东海岸出了乱子。 除了 这个混乱局面的目的,此次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为了利用地图上的十几个船只为东南海上的商贸恢复提供服务。 图上不仅仅是描述有大量军队部署,更显眼的是海港旁边矗立着十艘标注了“海上贸易”的巨大船只。 这些非同寻常的信息完全捕获了胡科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