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第193章 担心的情况
在此时狠狠打击敌对力量,这原本是一个无需担心的情况,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不仅仅是由于他对情报系统——锦衣卫的直接掌握权,更是他对国家控制的核心部分。 这份权限仅赋予了徐允恭,所有的行动安排都必须亲力亲为,不容他人干涉。 为了以防万一,徐允恭在撰写这封密奏时始终独自完成任务。 直到前往皇宫的路上,也是他独自策马前往诏狱。 随后,按照规矩和习惯,在一名太监的带领下前往皇帝所在宫殿,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拿出任何物件或委托小黄门呈递,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 徐允恭虽然在完成任务后心存忧虑。 他在这份奏疏中所表露的主张过于激烈,甚至可能显得鲁莽。 特别是这个行动针对的是当事人之父,这无疑使徐允恭在行动前内心充满了犹豫和不定,对于后果难以准确评估。 胡科当时所说的话确实很有说服力,现在他们需要向皇帝说明情况,并提出处理问题的思路。 即便是皇帝不予采纳,这也可以表明衙门这段时间并非只在旁观。 至于胡科所讲的那种以毒克毒的方式,徐允恭内心还有一丝犹豫,但他最终选择这种方法的原因,全在于他对比当前所有可能性后得出结论: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办法。 毕竟,徐允恭算得上从小就跟在朱元璋身边的孩子,虽然他对皇帝的了解不及那些跟皇帝并肩奋斗的老臣,但在年轻人中,他的见识也算难得的。 因此,徐允恭自信地相信,如果按往常方式说出些冠冕堂皇的空话,陛下或许不会马上把怒火发在自己身上,但长远来看,事情发展下去,一旦有机会,陛下一定会用雷霆手段加以惩罚。 他与那些只是在皇位上游离、操纵大臣的前任相比,朱元璋更加坚持自己的做法。 这使得他对下属的要求极高,你既然坐在这个位置,就不是光拿薪水不吃工作。 遵循规则行事在朱元璋眼里已经构成罪行,真正投入一切的员工才是他心中的理想公务员。 徐允恭将他的建议书亲自放于朱元璋办公桌之上,但未与其直接对话——那时皇帝正忙于其它事务。 这也合乎徐允恭期望的情况。 建议的力度如此之强,避开与皇帝对话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最终走出午门,徐允恭深深松了一口气。 这一过程,他像是 中的胜者,赌赢的是皇帝接受建议的可能性,同时也赌赢了胡姓先生策略的效力,将能成功援救燕王。 然而,当时的徐允恭没想到,他认为的奏本被皇帝注意到后,并未避免受到其它大臣的知晓。 直到他重新回诏狱辛苦了一整夜,,若是如此轻松地传播扩散开来,则不仅辜负了自己的辛劳,更是严重损害了陛下颜面和国家信令,相当于在最严密封锁的空间——一间可以视为帝国心脏的机密场所里展示的公开演讲内容,在短短半天内就已经传播得全球皆知。 这种情形之下,没有人认为这只是简简单单的信息外泄,背后潜藏着某些深邃且不愿提及或直接暴露的要素。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皇帝陛下直接的旨意,这种事情完全不可能发生丝毫动摇,哪怕是掀起任何的轩然或是波澜,也早在它们初现之时被强硬制止于萌芽阶段。 当前的事实是,徐允恭给皇帝递上的信息不翼而飞,成了众人的宣泄对象,大家一股脑地把矛头指向了徐允恭。 在大脑逐渐恢复正常后,清醒过来的徐允恭意识到,这场 背后的幕后推手,无疑是深坐皇宫的那尊至尊。 而面对皇宫的方向流露着些许不满的神情时,徐允恭也知道,臣子们在短时间内能展现如此强大的力量,一方面是因为皇帝有意诱导,他们遵循皇帝旨意,在落井下石上毫不含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前的大明朝廷内部, 的压力已压得臣僚们喘不过气。 虽说近期皇帝态度的变化以及胡惟庸案的拖延使得影响逐步减弱,使官员们的境遇相比之前好转不少。 然而,事情还未有个结果出现,在心里稍微放松的时刻,大家仍需发泄的渠道。 此刻,徐允恭的那份略带不正统意味的手本宛如大海中照亮前方的一盏灯塔。 长久以来被暴风雨与黑暗所包裹,惶惑不安寻找方向的大臣群体,猛然发现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而这条道路竟然出自皇帝恩赐。 那么,面前摆着这样的机会,为何要等到更晚才出发呢。 与之相对,徐允恭承受诸多压力,表现出些迟缓的表情,重获自由的胡轲则是尽可能地晒着太阳,不断提醒身旁人感受他难得的自由。 自从被锦衣卫副指挥官亲身释放离开充满森严的诏狱牢房以来,已升级为副指挥官幕僚的胡轲不再轻易回到牢中。 归根结底,徐允恭作为一个读过圣人之言、心性善良的孩子,对于过于苛严手段虽知其一二,但在现阶段,他尚未选择运用这些手段彰显权威或者震慑部属。 既然不是出于利益驱动,对胡轲来说的宽容已是最优解。 然而,自由对胡轲仍是有限度的。 他的身世和出身,决定了他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对于这样一次最大限度的宽免,胡轲欣然接受。 尽管他也早感到这个地方难以久留,希望能去体验一番外界的光明世界,但对于快速行动来说,“欲速则不达”这道理胡轲心里是明白的。 这一回,不知是徐允恭刻意为之,还是另有意图,为胡轲和姚广孝选定的避难之所,竟正是胡轲曾将其付之一炬的制药坊。 然而不幸中的幸,原先居于此间的医生孙医师近几日已被派遣至军队担任随军医生,此一逃脱实乃侥幸,未曾再相见昔日的伙伴一面。 \"将军智慧高绝,一些事自当洞若观火。” 纵使此刻,徐允恭并未发话,他的眉心如蛛网般拧成了团,昭示出其内心深处已经对眼前之事有着明彻的认识。 同时,在这一微妙时刻送上阿谀奉承之人者,便是这位名将胡轲。 其一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局势,避免徐允恭陷入情绪波动导致出现不智决断; 其二是以这种方式传达他对这位贵人的感激之情。 诚然,得以见闻自然的光亮,感受全身被温暖笼罩的感觉,是异常美妙的体验。 这并非只是照拂在胡轲的外貌上,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暖意已深入他的每一寸皮肤,直达心灵深处。 「先生之意,小可心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