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屈战魂第152章 大唐荣耀与民共筑:西域常驻使者计划的深远考量
面对会议室内的沉默,高景轩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缓缓说道:“大唐的根基,非一人一姓之所能立,亦非朝堂之上高官的权谋所能维系,而是深深植根于万千子民的信赖与拥护之中。历史长河中,王朝兴衰更迭,唯有民心,是永恒不变的基石。太宗皇帝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言非虚,乃是他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洞察。我们,作为大唐的守护者,怎能不为子民撑起一片天,提供应有的庇护?” 他转而看向来瑱,眼神中既有严厉也有期待:“来大人,设身处地想一想,若你孤身踏入西域,遭遇不公,孤立无援,那份无助与绝望,你可曾体会?大唐的强盛,是每一个子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怎能对他们的困苦视而不见?” 高景轩的话语如春风化雨,不仅让来瑱羞愧难当,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深思。来瑱站起身来,深深一躬,诚恳地说道:“将军之言,如雷贯耳,下官深感惭愧。从今往后,定当铭记于心,为百姓谋福祉。” 刘单见状,亦起身表态:“将军高瞻远瞩,令人敬佩。设立常驻使者馆,不仅是对百姓的关怀,更是大唐政治智慧的体现。至于经费问题,将军已有周全之策,下官完全赞同。此事若成,必将大大增强我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其政治意义不可估量。” 高景轩点头赞许,继续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本将军已决定,不待朝廷批复,即刻以都督府之名,先行派出使者,建立使馆。费用先由都督府承担,待丝路繁荣,收入增加,自可轻松应对。当然,此事还需得到大都护盖大人的支持,方能长久。但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百姓、为大唐着想,使馆的设立必将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支持。” 他环视四周,目光坚定:“诸位,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大唐的荣耀与子民的福祉,共同书写这一历史新篇章。使馆的建立,不仅是商贸往来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播的纽带,它将让大唐的文明之光,照亮西域的每一个角落。” 此言一出,会议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大唐的辉煌,将在他们的努力下,继续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众将校与官员们纷纷点头,对高景轩的决策表示赞同。高景轩见状,继续说道:“既然众位无异议,那么此事便即刻着手办理。关于道路整修,此乃关乎民生与军需之大事,不可小觑。刘大人,你需亲自督办,务必确保各城镇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起来。路面修缮,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坑洼与狭窄,更要考虑长远,确保雨季亦能畅通无阻。” 刘单闻言,面露难色,却也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他思索片刻后道:“将军所虑极是,然则防雨防滑,确非易事。若以青砖青石铺设,固然效果最佳,但耗资巨大,恐难承受。不过,将军提及土城墙之坚固,倒给了下官一个启发。或可借鉴筑城之法,以夯土混合特殊材料铺设路面,既经济又实用。” 高景轩闻言,赞许地点点头,追问道:“正是此意,土城墙之坚固,源于其独特的筑造之法。关键在于如何调配这夯土中的黏合剂,使之既牢固又经济。” 此时,郑三挺身而出,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将军,下官有一计。可让城中居民日常做饭时,将米汤留存,都督府统一收集后,作为路面夯土的黏合剂。此法既环保又经济,且能发动全城之力,共同参与到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中来。” 高景轩闻言大喜,拍案叫绝:“妙哉!郑大人此计甚合我意。至于劳力,可双管齐下,一方面抽调部分俘虏参与劳作,以示惩戒与教化;另一方面,各城镇需动员民夫,共同参与到道路修缮中来,形成上下一心、共筑家园的良好氛围。” 转眼间,寒冬已至,这两个多月来,高景轩凭借智慧与胆略,巧妙利用丝路上的利益纽带,将弩失毕五部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此举不仅稳固了碎叶都督府的局势,更增强了其在西域的影响力,使得蠢蠢欲动的莫贺达干不得不收敛锋芒,静待时机。 今日,是实施察验通关文牒与发放护照的重要日子。清晨时分,碎叶城东城门内外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城内的人们或携家带口,或背负行囊,准备继续东行前往安西或长安;而城外,则是来自长安与安西的商旅与旅人,他们满载希望,期待着进入碎叶城补充物资,继续西行的旅程。 随着城门在校尉的口令下缓缓开启,一股股热气伴随着人潮与畜群涌动,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城门内右侧的小木屋内,一位身着大唐九品官服的官员端坐案前,正一丝不苟地办理着出关手续。在他的指挥下,等待出城的商旅们井然有序地排成长队,逐一上前递交通关文牒。 “大人,我要出城!”一位笑容可掬的波斯商人率先来到窗口前,恭敬地递上自己的通关文牒。官员接过文牒,仔细查验无误后,熟练地盖上印鉴,并送上温馨的祝福:“拿着它交给城门校尉吧,祝您旅途平安,生意兴隆!”波斯商人感激地接过文牒,满脸笑意地转身离去。 与此同时,另一侧的出城通道上,未携带货物的旅人们也在守关兵士的引导下有序排队,逐一递交通关文牒接受查验。整个城门处,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展现了大唐边关治理的严谨与高效。 城外入城口的另一侧,也矗立着一间相同的小木屋,与出城处遥相呼应。屋内,一位身着官服的官员正襟危坐,静候着即将踏入碎叶城的商旅与旅人。而在另一侧的通道口,一名精神抖擞的兵士则严阵以待,负责初步的检查与询问。 晨光中,一队旅人缓缓行至通关口前,兵士的目光迅速锁定在了队首的一位光头和尚身上。他伸手示意,温和而又不失威严地问道:“请问,有路引吗?” 和尚手持禅杖,身披袈裟,背负布包,面带微笑地摇了摇头:“阿弥陀佛,贫僧乃出家人,只携有度牒,并无路引。” 兵士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度牒亦可。请大师出示度牒,并缴纳两文钱的道路修筑费与入城税。” 和尚闻言,心中暗自赞叹官府对于道路修缮的重视,随即从袖中取出两文钱与度牒,递与兵士。兵士接过,将铜钱投入一旁的木箱,仔细核对了度牒后,又询问道:“大师法号何名?出家于何地?俗家祖籍又在何方?” “贫僧法号慧明,出家于长安法华寺,俗家祖籍洛阳西城门外的刘家村。”和尚恭敬地回答。 兵士一边核对信息,一边又问道:“大师可有护照?” 慧明和尚闻言,眉头微蹙,显然对这个新词感到陌生:“护照?此物为何?” 兵士耐心解释道:“护照乃我大唐为子民所设之凭证,凡我大唐子民,无论身份贵贱,欲往西域各国者,皆可凭此证于当地我朝使节馆寻求庇护与帮助。若大师未办,可至旁边小木屋办理,仅需十文工本费。此证不仅证明您大唐子民的身份,更能在关键时刻为您提供必要的援助与保护。” 慧明和尚听后,恍然大悟,感激道:“原来如此,多谢军爷指点。贫僧即刻前往办理。”言罢,他便转身向小木屋走去。 不久,小木屋前已排起了长龙,众多准备西行的唐朝人纷纷前来办理护照,他们之中有商人、旅人,也有像慧明和尚这样的行者。 与此同时,在碎叶城的西城门,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商旅、牧人、农人络绎不绝,进出的队伍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高景轩身着一袭便服,带着几名扈从,悄然出现在城门附近,他目光如炬,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从商旅们办理通关文牒的积极态度中,他感受到了新政的成效与民心所向。他深知,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碎叶都督府的稳定与大唐在西域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