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仙赋第98章 霍光持政弗陵病世
——书接上回—— 上次因为霍光的强势让上官安无功而返,上官安开始联合他人,此时御史大夫桑弘羊自恃功高为子弟求官被霍光拒绝,且二人的政治主张有严重分歧,因而桑弘羊怨恨霍光。 加上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帝,也心存怨恨,于是这几股政治势力就暂时联合起来,试图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 始元六年,上官桀与燕王刘旦的密室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两人紧锁的眉头与眼中闪烁的野心之火。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紧迫的气息,仿佛连时间都在为这场即将掀起的风暴加速流转。 刘旦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案,每一次敲击都像是战鼓的前奏,预示着一场风暴的临近。他低声而坚决地对上官桀说道:“此番,我们势在必得,霍光那老狐狸一日不除,我登基之路便一日难行。” 言罢,他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仿佛已看见自己身着龙袍,君临天下的景象。 上官桀点了点头,脸上挂着阴鸷的笑容,他缓缓展开一张密谋已久的布局图,图上密密麻麻标记着各方势力的动向与可利用的弱点。 “长公主那里,我已暗中疏通,金银珠宝不过是敲门砖,真正的筹码是她的儿子能否登上太子之位。至于桑弘羊,他对霍光早已心生不满,只需稍加挑拨,便会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剑。” 随即,上官桀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是在宣布一项使命:“今夜,我们将‘清君侧’,让世人以为我们是为了皇帝清除身边的奸佞。你派去的人手,必须谨慎行事,每一封上书都要字字泣血,句句诛心,让皇帝刘弗陵相信霍光已图谋不轨,苏武的遭遇不过是冰山一角。” 燕王刘旦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亲自提笔,开始撰写那封足以撼动朝野的上书。笔尖在纸上疾驰,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与对霍光的刻骨仇恨。 燕王刘旦一边写,一边在心中默念:“霍光啊霍光,你万万想不到,你的‘忠诚’将成为你最大的罪状。” 与此同时,夜色已深,燕王府内却是一片忙碌。十余名精心挑选的死士,身着夜行衣,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里面装满了用于贿赂的金银珠宝,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之中,他们的目标是京城中那些能够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 整个京城,似乎都在这一夜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笼罩,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而上官桀与燕王刘旦,则如同两只蛰伏已久的猛兽,正等待着最佳时机,给霍光以致命一击,改写大汉的天命。 上官桀只有等到霍光休假沐浴时才能代替霍光处理奏章。 于是上官桀趁霍光沐浴之机,将奏章送到昭帝手中,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刘弗陵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刘弗陵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 次日早朝,霍光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武帝所赠“周公辅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上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 刘弗陵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刘弗陵下诏召大将军。 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 刘弗陵:“将军戴上冠,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将军无罪。” 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的?” 刘弗陵:“将军到广明亭去,召集郎官部属罢了。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刘弗陵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刘弗陵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奏书的人后来失踪了,官府追捕得很紧。 官府的追捕行动如同一张密布的网,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市集,都可见到身着铁甲、手持利刃的捕快穿梭其间,他们的眼神锐利如鹰,搜寻着任何可能的线索。 上官府内,灯火通明却难掩人心惶惶。 上官桀与一众党羽聚于密室,脸色阴沉如墨,低声密语间夹杂着不安与恐惧。他们深知,那封奏书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将他们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于是,上官桀强作镇定,决定孤注一掷,向年轻的汉昭帝刘弗陵进言:“陛下,朝中琐事繁多,此等小事不过是臣子间的小小误会,实不足以劳烦圣听,更不必大动干戈。” 然而,刘弗陵虽年少,却非等闲之辈,他目光如炬,穿透了上官桀的伪装,坚定地说:“大将军霍光,乃先帝遗命之托孤重臣,一心为国,忠肝义胆,岂容宵小之辈随意诋毁?朕意已决,但有妄言霍光者,必严惩不贷!” 言毕,殿内回响着刘弗陵掷地有声的话语,令上官桀等人面面相觑,心中虽有不甘,却也不敢再言。 自此,上官桀一党对霍光的敌意更甚,但表面上却不得不收敛锋芒,转而暗中策划更为险恶的阴谋。他们秘密联络了朝中异己,甚至不惜勾结外戚,计划借长公主之名,在数月之后的一个风雨之夜,准备发动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 长公主府内,灯火阑珊,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暗流涌动。她,这位看似温婉实则心机深沉的女子,正被上官桀等人奉为政变的核心。 密室之中,一张精心绘制的政变蓝图缓缓展开,上面标注着皇宫内外的兵力部署、关键人物的收买名单,以及那惊心动魄的夺权计划。 长公主的眼神在烛光下闪烁不定,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未知后果的忐忑。 随着政变之日的临近,整个京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风暴的中心,每一刻都充满了紧张与不安。 鄂邑长公主府邸的一角,烛光摇曳,映照出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燕仓那张坚毅而忧虑的脸庞。他紧握手中的密信,那是对上官桀等人精心策划的一场针对皇权的惊天阴谋的揭露。 燕仓的心,如同被巨石压住,每一步行动都需谨慎至极。 燕仓踏着月色,穿过寂静无人的宫巷,直奔大司农杨敞的府邸。 然而,当他踏入那金碧辉煌的厅堂,面对的却是杨敞那刻意装出的病态与推诿。杨敞,这位司马迁的乘龙快婿,平日里以谨慎着称,此刻却似乎被恐惧紧紧束缚,选择了沉默与逃避。 燕仓望着他,眼中闪过一抹失望,却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夜色更深,燕仓没有放弃,他心中燃烧着正义的火焰,誓要将这阴谋公之于众。他转而奔向谏大夫杜延年的府邸,那里,或许是他最后的希望。 杜延年,一位以直言敢谏着称的忠臣,当燕仓将密信交于他手中时,杜延年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坚定。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提笔疾书,一封直指上官桀等人阴谋的奏章,在夜色中悄然成型。 随着杜延年毅然决然地将奏章送入皇宫,整个宫廷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震动。刘弗陵,这位年轻的帝王,与霍光,那位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迅速行动起来。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暗处悄然爆发。 刘弗陵与霍光,迅速布下了天罗地网。 在那个决定性的夜晚,当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还沉浸在即将得逞的幻想中时,冰冷的刀剑已经悄然逼近。 一场先发制人的行动,如同雷霆万钧,将他们的阴谋彻底粉碎。 宫殿之内,火光冲天,喊杀声此起彼伏,紧张激烈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最终,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被一一逮捕,他们的命运,如同那熄灭的烛火,彻底陨落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先后自杀身亡。 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内乱平定后,霍光得到汉昭帝刘弗陵的全面信任,长安城的空气中仍残留着未散的硝烟味,街巷间偶尔传来低语,皆是关于那位权倾一时的霍光的种种传说。 霍光,这位以铁血手腕平定内乱的辅政大臣,如今获得了汉昭帝毫无保留的信任,其影响力如同烈日当空,无可匹敌。 朝堂之上,每当霍光步入,群臣皆肃然起敬,连呼吸都似乎变得小心翼翼。他的每一步都踏出了沉稳与威严,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让人不敢直视。 霍光不仅自己权柄在握,“威震海内”,更是将家族的荣耀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子霍禹,年轻气盛,身着银甲,统率着精锐的宫卫郎官,如同战神再世,每一次巡逻都引得宫人侧目,心中敬畏交加。 侄孙霍云,更是英姿飒爽,中郎将的威严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策马于宫墙之下,每一次挥鞭都伴随着凛冽的风声,宣告着霍家不可一世的地位。 而霍云的弟弟霍山,官居奉车都尉侍中,他时常伴于帝侧,一言一行皆需谨慎,但那份从容不迫,却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家族深厚的底蕴与教养。他手持金吾,守护着皇家的安宁,也成为了朝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霍家的两个女婿,更是分别执掌东宫与西宫的卫尉之职,他们的身影如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牢牢地守护着皇宫的每一寸土地,让任何宵小之徒都望而却步。这两道坚固的防线,无疑是霍家权势最为直观的体现。 霍家的堂兄弟、亲戚们,也借着这股东风,纷纷在朝廷中占据要职,他们或文或武,各展所长,共同编织着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势力网,这张网不仅覆盖了西汉朝廷的每一个角落,更深深地渗透进了国家的命脉之中。 至此,霍光之名,已非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它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足以撼动整个帝国的力量。 在霍光“百姓充实,四夷宾服”以后的,细数刘贺即位以来种种不孝违法之行。 群臣认为高皇帝因为创建汉朝基业,所以称汉太祖,孝文皇帝因为仁慈节俭被称为太宗,如今昌邑王继承孝昭皇帝之后,行为放纵不合法度。 就这样刘贺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刘贺被废后,大将军霍光尊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刘询不久改刘贺西汉废帝为海昏侯,上官太后诏令刘贺回到昌邑国故地,后昌邑群臣悉灭,昌邑王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