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大展宏图(2)(1/1)

作者:清风明月

盛世枭雄第1171章 大展宏图(2)

张忠元中进士的时候,就已经年过三十,之后浸淫官场二十年,已经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 他本就不是山西人氏,但是外放的时候,特意走动,为自己找了山西这个太守之职,并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 这十年期间,山西在他的手上无功也无过。 因为境内有几大河流,晋地每年都要有洪涝灾害,农业产出入不敷出,好在商业发达,因此上收支也能平衡。 每年晋地都要往京城申请救济的粮食,据夏云泽对林立说,不给,也不过是多上几个折子。 眼下林立一路走来,感受的就是河运繁忙,贫富差距明显。 而在大原的太守府衙内,宴席繁盛,歌舞升平,让林立大开眼界。 林立参加过的宴席为数不多。 最早是在永安城内,当时只是个小秀才,接触面有限,最多就是歌姬的舞蹈。 后来在少傅大人的沐水山庄里,见识到文人宴席的规模,算是见过了世面。 再之后就是京城官场内的应酬,不多,就两三次,规模不大,而皇宫内也有一次,正式又规矩,没啥大意思。 张忠元这里的宴席,完全就是林立想象过的古代宴席场面了。 流水般的美食,不是一次上全的,而是分作了几次,保证桌面上既满满当当的,又不会出现残羹剩饭这等不美观之状。 面前盛放佳肴的案几下边,还放有木炭,保证菜肴一直温热着。 每个客人的身边,都保证有一位妙龄少女,红袖布菜,倒酒。 林立作为京内来的贵客,又是二品的大将军、侯爷,享受了和张忠元一般的待遇,身边是两个少女。 张忠元介绍了林立给大家,又给林立介绍了宴席上的诸位,一众的文官武将。 宴席上甚至还邀请了当地的大户,王家家族的族长王文琦,竟然也是贵客的标准,坐在陪坐席的守卫。 王文琦年不过四十,身上有举人的功名,据张忠元介绍说因为丁忧的原因,没有参考,之后就一直忙于家族的俗务。 因为对家族做出巨大贡献,在去年就成为了王家的族长。 林立初来乍到,自然是客随主便,他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了,对于女孩子在身边倒酒布菜,表面上很是习以为常。 心里,其实也毫无波澜。 就是觉得张忠元这般排场,要么是平日里就习以为常了,要么就是有意拉拢他。 之后大家纷纷向林立敬酒——张忠元代表的是晋地官员,王家族长王文琦代表的是晋地百姓,林立最后回了一杯,敬晋地上下。 宴席上没有公事,只谈风月,从晋地的佳肴酒水,说到了风土文化,然后就是歌舞。 丝竹之声响起,歌舞也传上来,身边少女倒酒时候越来越靠近,免不了肌肤相近,林立既不躲闪,也不上前。 在看宴席上其它人,有的手已经搭在女子的身上,不过除了这般,也都算规规矩矩。 林立酒量练过了,也不大行,因此除了最初三杯之外,举起的杯子只略略沾了唇角,茶水喝得也不多。 倒是菜肴每样都吃上一口。 张忠元与林立并列坐在主位,不是就会侧头与林立交谈几句,从不冷场,甚至林立喜欢哪些菜哪些歌舞都注意到了。 歌舞退下,张忠元与林立道:“林将军乃我朝仅次于陛下的少年将军,且与陛下一般,上马能文,下马能武。 老夫平生羡慕的就是林将军这等能人,林将军能来我晋地,晋地的百姓可有福气了。 来来,老夫敬林将军一杯。” 林立举杯道:“初来贵地,一切还要太守大人多照拂。” 二人举杯,这次林立一饮而尽。 张忠元道:“林将军这次来晋地,就只是为了钢铁厂?” 说起来钢铁厂也建成有两年多了,据说当初与伊关一起建成的,建成之后一直归京城工部管,他伸了几次手,都没有能接管过来。 不过听说这两年钢铁厂里也就生产些铁片子用在农具上,连兵器都没打造,没什么大发展,他也就慢慢淡下来。 现在竟然送了个大将军来这钢铁厂,张忠元第一个反应就是钢铁厂要有大动作了,第二个反应就是这位少年将军被陛下忌惮了? 然而哪种想似乎都有道理。 林立林大将军这几年可是他们这些臣子口中津津乐道的人。 年少有为这四个字,好像是焊在林大将军身上的,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好事。 年少有为太过,下一个就是功高盖主,尤其是还不懂得韬光养晦。 张忠元笑呵呵的,好像只是正常的闲聊。 林立笑道:“张老怎么这么问?” 没有称呼太守,便也有亲近的意思。 不能回答就道:“陛下手里几个钢铁厂随我挑,我喜欢晋地,就选了这里。” “哦?喜欢晋地?喜欢这里的什么?”张忠元很是奇怪。 晋地,并非水土富饶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土地贫瘠之地。 只因为境内多大河,因此耕种面积虽然多,每年总会遇到些灾涝,收成并不高。 境内经商的倒是赚了不少银子,不过听说这位忠义大将军自己名下的产业也不少,还打理着几乎整个草原的生意,不差钱。 林立还是笑着道:“山山水水。听说黄河水汹涌澎湃,宛如天上而来,一直心生向往,如今有机会自然是要看看的了。 还有大行山,延绵数百里,若是有能从高处往下看的机会,就好了。” 大行山应该就是后世的太行山,林立也没有虚言。 铁路说不得就要穿过太行山脉的,他是得在山里山外走走的。 最好是从高处往下看,才能绘制全貌,热气球不就是有用处了。 说起黄河和大行山,张忠元就有说的了,很是将黄河水描述了一遍,接着感慨道: “文人墨客看着黄河水,会诗兴大发,或是写诗或是作赋,然而百姓眼里,黄河就是灾害的代名词啊。 哪一年黄河水不泛滥一次,黄河改道都好几次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