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董仲舒出场汉武帝找到方向窦漪房再度出手压制刘彻(1/2)

作者:张石坚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第651章 董仲舒出场汉武帝找到方向窦漪房再度出手压制刘彻

时间是每一个人类最大的敌人。</p>

对司马迁来说,能拿到历史上完整版的《史记》,就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时间。</p>

这是天大的好事!</p>

汉武帝表情突然变得严肃,道:</p>

“从今天开始,朕会派人对你撰写《史记》进行协助,你也可以根据需要调阅你想要的资料。”</p>

“嗯,起居注除外。”</p>

司马迁赶忙点头应是。</p>

起居注是从汉武帝开始进行记载的,并不仅仅是记载汉武帝的日常生活,也包括了对接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等记录。</p>

汉武帝的初衷是为了给后代皇帝一个参考,让他们看看自己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是怎么去思考和决断的。</p>

这里面包含了许多汉朝的隐秘和国家利益,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的。</p>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起居注的撰写也并不由司马迁这个太史所负责。</p>

顿了顿,汉武帝又开口道:</p>

“今后,你每个月,嗯,每三个月都要把最新的史记编撰成稿送到朕这里,朕要进行审阅。”</p>

必要的审核把关还是得做。</p>

在安排完这一切之后,汉武帝就将司马迁打发走了。</p>

随后,他看了一眼太子刘据。</p>

“据儿,这一次你做得很不错。”</p>

若不是刘据在关键时刻敢于进谏的话,司马迁现在多半已经是亡魂一条。</p>

汉武帝也反思了一下自己。</p>

最近这些年,汉武帝的性格明显暴躁了不少。</p>

或许是真的老了……</p>

这位千古大帝无声叹息,将视线重新转向了金幕。</p>

金幕中,正是刚刚登基,充满了少年激情和热血的他。</p>

【太皇太后窦漪房和太后王娡对执政并无兴趣,刘彻刚刚登基,就已经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皇帝的绝大多数权力。】</p>

【周亚夫死后,汉景帝严厉地打击了一批黄老学派的功臣,这也让刘彻能在刚刚执政后就立刻将东宫时教授自己知识的一批儒生提拔起来。】</p>

【其中,坚决主张“独尊儒术”的赵绾被任命为御史大夫。】</p>

年轻的汉武帝在书房中召见了赵绾等新提拔的心腹。</p>

“诸位,关于黄老学派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p>

刘彻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虽以黄老为主,但他作为太子跟随汉景帝耳濡目染之下,对黄老学派并无好感。</p>

在刘彻看来,一个真正的帝王就应该大权在握,控制整个帝国,言出法随!</p>

什么狗屁的垂拱而治,一边玩去。</p>

赵绾显然早有想法,对着汉武帝开口道:</p>

“荀子曾云: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p>

“当务之急是提拔一批忠于陛下的儒家士人进入朝堂和各地郡县为官。”</p>

“若单单只是从三公九卿着手,底层全是黄老,亦没有太大作用。”</p>

刘彻非常赞同地点头。</p>

黄老学派从大汉开国成为主流,至今已经七十多年。</p>

想要当官,就必须学黄老,不然你就当不了。</p>

在这样的氛围下,黄老学派从朝廷到基层都有一大批的拥趸。</p>

儒家弟子的确是天下诸子百家之冠不假,但黄老的人数也并不少,位于第二。</p>

而且儒家之中派别众多,有鲁儒(孔子原教旨主义),有孟氏之儒,有荀氏之儒,有公羊派,有谷梁派……等等。</p>

某些儒家派别因为对儒家经典着作的理解不同甚至势同水火,最典型的就是同样研究《春秋》的公羊派和谷梁派。</p>

因为对《春秋》中“微言大义”理解的不同,大汉建国以来,公羊、谷梁两派儒家弟子相互厮杀而导致死亡的案件不下一百起。</p>

反之,黄老学派并不是道家,仅仅是道家中尊奉《黄帝内经》和《老子》的一个学派,内部思想高度统一。</p>

而且,黄老讲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思想,也注定了这个学派属于学术氛围非常宽容的一种。</p>

指望黄老学派因为研究分歧而内讧是不可能的。</p>

汉武帝缓缓道:</p>

“那诸卿的意思是?”</p>

赵绾道:</p>

“陛下,臣以为当下诏举荐乡野群贤,依照才能进行任官,如此便可体现出陛下对人才的重视。”</p>

这句话听起来是非常正常的,皇帝治国都需要人才嘛。</p>

但搞政治的说话,总是喜欢层层套娃以免落人口实。</p>

很多时候,不能只听,还得想一想这些政治家们话语背后的意思。</p>

就好像赵绾刚刚这句话,重点其实就六个字“举荐乡野群贤”。</p>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乡野群贤”是个什么群体呢?</p>

当然就是儒家中人。</p>

黄老学派现在势力这么庞大,只要是学黄老的,有点才能的,还怕没有当官的门路?</p>

只有一直被牢牢压制,同时人数又是最多的儒家中人,才是所谓“乡野群贤”的最大构成者。</p>

举荐乡野群贤,说白了就是要大批提拔儒家士人为官!</p>

作为一个五岁就能演戏讨老婆抢太子之位,九岁就敢瞪着周亚夫半小时的早熟之人,十六岁的刘彻并不缺乏这样的理解能力。</p>

</p>

他立刻点头道:</p>

“好,那卿等准备下诏吧。”</p>

【刘彻登基的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看着看着,刘彻的表情渐渐变得专注了起来。</p>

“天人感应?有点意思……”</p>

这份奏疏中,根据儒家孔孟精要和《公羊春秋》,提出了“天人感应”这个词。</p>

所谓的天人感应,简单说就是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和人间世界相互感应、影响的天道。</p>

人间安稳,天道就和谐。</p>

人间不安,天道就会随之变动,反过来影响人间产生更大的动乱。</p>

那导致天道不安,人间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呢?</p>

是人间不够“大一统”。</p>

所谓的大一统,简而言之,就是思想要统一。</p>

整个人间思想统一了,天道自然也就稳定了。</p>

国家也就强大了,君主自然也就会以万世明君的身份载入史册了。</p>

怎么样才能让思想统一呢?</p>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

汉武帝摸了摸下巴,缓缓开口:</p>

“有点意思。”</p>

他继续看了下去。</p>

在天道和人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p>

皇帝!</p>

皇帝是天子,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但能影响天道,也能影响人间。</p>

故而,皇帝便是天下间最至高无上的那个人,是天道在人世间的代言人。</p>

臣子和皇帝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应该尊卑有别。</p>

皇帝是主,臣子是仆。</p>

所有臣子都应该尊奉皇帝的命令去办事,不应该有任何的质疑。</p>

刘彻看到这里,眉头彻底舒展开来。</p>

“不错,非常不错!”</p>

这篇奏疏中,“天人感应”是对上天和人间的联系阐述,“大一统”是对思想的阐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具体的制度和方法。</p>

最重要的是,最后这部分极力倡导的加强皇帝权威、权力,削弱臣子地位、权力的段落,简直说到刘彻的心里去了!</p>

刘彻在当太子后,多次跟随父皇汉景帝刘启上朝。</p>

他亲眼见证刘启在很多时候被周亚夫等大臣们怼得哑口无言,不得不收回成命。</p>

刘彻是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的。</p>

这份奏疏,让刘彻太满意了。</p>

【董仲舒的上奏让刘彻很高兴,便连续三次追加问题。】</p>

【而董仲舒也连续三次做出了让刘彻极其满意的回答,让这位年轻的大汉皇帝看清了未来的道路。】</p>

【刘彻将董仲舒点为“举荐贤良之首”,并亲自召见了董仲舒。】</p>

画面中,董仲舒毕恭毕敬地对着刘彻行礼。</p>

刘彻也不废话,开门见山。</p>

“董仲舒,朕想知道,你所谓的‘天人感应’,具体是如何?”</p>

董仲舒赶忙开口道:</p>

“回陛下的话,所谓的天人感应,具体的表现就在于天灾。”</p>

“若是君主所作所为与天道不合,那么上天就会在人间降下初步的灾祸。”</p>

“此时,只要君主能及时悔改,顺应天道,灾祸自然就会消弭无踪。”</p>

“可若是君主执迷不悟越错越深,上天降下来的灾祸也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出现亡国灭种的危机。”</p>

刘彻闻言,愣住了。</p>

这什么鬼?</p>

大汉这个时代,天灾人祸其实是不少的。</p>

即便是文景之治这种公认的盛世期,大汉各地郡县时不时都会爆发一些洪涝灾害、旱灾、雪灾、蝗灾、瘟疫等等。</p>

若按照这种天人感应的理论,岂不是出点什么灾祸都全是皇帝的错了?</p>

扯淡!</p>

刘彻想到这里,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但还是继续问道:</p>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真能铸造大一统?”</p>

董仲舒正色道:</p>

“回陛下,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是想要从世人平日的行为中来铸就大一统。”</p>

“可纵观如今天下,世人固然是书同文车同轨了,却并未真正实现大一统。”</p>

“臣以为,这是因为秦始皇并未在思想上真正统一的缘故。”</p>

刘彻皱眉道:</p>

“思想上没有统一?秦朝就是以法家思想治国的。”</p>

董仲舒道:</p>

“秦国虽然是以法家治国,但秦始皇在朝廷中设立了博士的官职,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担任。”</p>

“臣以为,应该彻底禁绝所有诸子百家的学说,完全消灭他们,摧毁他们的书籍,不允许任何儒家之外的思想在大汉内部传播。”</p>

“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一统。”</p>

刘彻又一次陷入了沉吟中。</p>

思想上的大一统?</p>

听起来好像还不错。</p>

诸子百家的存在,对皇帝来说,会很乱。</p>

用黄老治国,会被儒家、法家和其他学派抨击。</p>

用儒家治国,会被黄老、法家和其他学派抨击。</p>

用法家治国,会被儒家、黄老和其他学派抨击。</p>

……</p>

总之,不管皇帝用什么样的思想治国,总会被大部分的思想学派抨击。</p>

是真的乱,也是真的烦。</p>

以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年代,诸子百家就代表着大部分的中层和底层士人。</p>

诸侯都需要拉拢数量庞大的中层、底层士人来增强国力,所以会允许“百家争鸣”的出现。</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可现在大汉都已经统一了,并没有什么拉拢中底层世人的需要了。</p>

如今所有的士人都只有给大汉效力这么一个选择!</p>

若是把士人们全部都变成同一个流派,那皇帝自然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了。</p>

假如天下都是儒家士子,皇帝以儒家思想治国,这些儒家士子们总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说皇帝用的治国思想是异端,是错误的了吧?</p>

当然,也不一定需要是儒家,也可以是法家等其他学派。</p>

但从眼前来看,儒家士子是天下最多的。</p>

那么,用儒家一统思想界就是阻力最小,投入精力最少的选择。</p>

又和董仲舒就各种细节问题探讨了一番,年轻的皇帝缓缓点头。</p>

原本遮掩在刘彻面前的迷雾,此刻已经散去了许多。</p>

刘彻已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p>

这暂时还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前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还会有许多荆棘。</p>

但至少,刘彻知道该怎么去走!</p>

刘彻又将目光投在董仲舒身上。</p>

在召见董仲舒之前,刘彻已经召集了身边的儒家众人,询问过他们对董仲舒的看法。</p>

意见惊人的一致——不可用其在朝廷为重臣,否则必出大乱!</p>

刘彻原本觉得,这种意见应该是儒家内部的争斗倾轧。</p>

现在看来,言之有理。</p>

眼下的董仲舒只不过还是一个博士,就敢说出什么“天人感应”。</p>

天灾人祸,全怪皇帝不守天道……</p>

一听就是个史前巨坑!</p>

若是让他当了朝廷重臣,那还了得?</p>

怕是刘彻刚赶走黄老,董仲舒就要代表儒家把新的缰绳套在刘彻的脖子上了。</p>

而且从父皇的教训来看,就算儒家不反对,直接启用董仲舒这种</p>

不过,董仲舒的确也是立功了,帮刘彻指明方向。</p>

刘彻沉吟片刻,点头道:</p>

“你的想法对朕很有启发,有功当赏。”</p>

董仲舒闻言,顿时露出了期待的表情。</p>

接下来陛下会给什么官职呢?</p>

三公可能不太行,给个九卿也不错啊。</p>

刘彻接着开口道:</p>

“朕任命你为江都国相,你可在江都用你的天人感应理论治国。”</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