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我要亏成娱乐圈巨头了_分节阅读_第496节
虽说在自己跻身娱乐圈后,他对类似作品的兴趣大减,不过要说不了解也肯定是不可能的。</p>
那几个国际上著名的ip,哪怕完全不去了解,在身边的人口口相传下,多少也听过一点。</p>
齐慕继续道:“杨总,马格之前说,海外的大厂有和岿光集团的ip合作的意向,而且不是那种试探的意向,是连初步合作计划都拿出来的确定意向。”</p>
国际大厂的ip合作……</p>
其实在目前国际主流电影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也就两家的ip组。</p>
这两家的ip其实都突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把个人英雄主义突出到极点的,把各自标签和性格特点尽可能出彩演绎出来的个体。</p>
《黑袍检查队》整个系列,其实就是反了过来。</p>
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p>
把整个事情大致想明白的杨总脸上泛起古怪:“他们,想和我们的ip合作?”</p>
不是,这未免有点太过抽象了吧?!</p>
《黑袍检查队》里面的角色都是些啥啊,可以说和那些把“正确”拉满的超英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p>
这怎么生拉硬凑?</p>
齐慕肯定道:“是的杨总,根据马格提供的消息,他们确实有和我们ip合作的意向,换句话说,他们有将我们的ip加入到他们超英宇宙的想法。”</p>
杨若谦整个人都有些懵:“……他们疯了?”</p>
一个满是光伟正英雄对抗毁灭世界的反派的电影里面,出现一个疯子一样的祖国侠,这合理吗?</p>
整个电影的基调一下子都不对劲起来了吧?</p>
齐慕摇了摇头:“《黑袍检查队》系列里面也不只有祖国侠这么极端的角色,而且既然他们做好了引进的计划,就说明想好了该给引进ip一个什么位置。当然,他们必然也是看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萎靡,所以想要刺激刺激。”</p>
现在《黑袍检查队》在国内市场和亚洲市场表现的都非常强势,被盯上也不足为奇了。</p>
问题就是这部电影,杨总的本意就是恶搞那些有高名气的超英电影的啊……直接把恶搞的题材引进是吧?</p>
杨若谦想了想,没想出什么头绪,于是又问道:“这种……比较激进的联动,马格是什么看法?”</p>
“马格不赞成。”齐慕回答的非常快,“他认为以《黑袍检查队》这部电影本身的思想内核和角色ip,就不适合加入传统的超英宇宙。”</p>
停下来稍微喝口水,润了润喉咙,齐慕继续道:“而且一旦ip权限被分割,以《黑袍检查队》的画风,能在联名电影中拿到一个什么定位的角色,还真不好说。”</p>
“如果这个角色的定位不好,或者因为电影风格问题出现了与原著错位的事情,后续对ip本身也是一种打击。”</p>
杨若谦听着,微微点头,旋即又有些疑惑:“既然这样,马格自己直接拒绝了就可以,干什么还要和我们这边通气?”</p>
因为岿光集团和马格签订的合同并不是完全的ip出租合同,而是合作开发ip。</p>
集团给了马格很大的自主决定权,只有一些涉及到ip核心发展的事情上,才需要双方做共同决定。</p>
像拒绝合作这种事情,不会伤害到ip本身,属于运营方面的决策,所以马格完全可以自己来决定。</p>
反而是接受合作,才需要和集团这边共同商议。</p>
齐慕用很快的语速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给的很多。”</p>
她说完,想了想又补充强调道:“真的很多很多。”</p>
超英电影在国内市场的颓势并不是突然出现的“黑天鹅”事件,而是早早的就有预兆。</p>
算上这次的《闪电人》,超英题材的电影在国内市场已经7连扑。</p>
之前电影的扑街,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其他的借口,比如“正确”价值观的输出过于令人厌恶,比如角色形象不讨喜,比如各种外部因素导致票房遇冷。</p>
可这一次的《闪电人》,却很难再找到什么借口。</p>
这部电影里那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因素已经降到了最低,形象也非常不错,选角也符合大众审美。</p>
在《闪电人》上架的这段时间里,岿光集团并没有新的爆款电影上映导致票房被稀释。</p>
总之,所有各种奇奇妙妙的外部因素都被排除掉之后,再是迟钝的,再是会自我欺骗的人都能明白一件事——是整个题材都在走下坡路。</p>
要不再想想办法,或是吸引新观众,或是稳住旧的粉丝基本盘,结果很可能是彻底滚出国内市场。</p>
一个娱乐市场江山建立起来需要极长的时间,需要用优质的内容吸引粉丝,培养粉丝的消费习惯,不停的推陈出新保持新鲜感……</p>
可崩塌起来的速度,却往往在一瞬之间——粉丝一句“我不想买了”、“我不想看了”就可以让之前那些努力全部泡汤。</p>
这里面损失掉的不仅仅有推广成本营销成本,还有最最难以弥补上的时间成本。</p>
面对这样反应“迟钝”,且变数众多的市场,各种策略的“延迟”非常高,今天公司开始执行补救措施,往往要一年甚至三五年才能在市场上确认效果。</p>
因为一部两部电影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直观的反映这些策略是否在生效。</p>
可这样的时间,对于一家公司,对于看到财报上接连亏损数字的股东而言,实在太过漫长。</p>
1年,甚至5年?</p>
他们连1个月都不想等!</p>
再说,谁知道补救策略是否有效?</p>
如果5年确定有效也就罢了,问题是这些策略是否生效,仍然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