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新农人第250章 回家过年
早餐很丰盛。 满满一大碗面条,碗底埋着两个煎鸡蛋,上面堆满了肉丝炒竹笋。 竹笋是桑盛春在湖对面的竹林中采的,阴干后,带着一股细细的清香。 桑彦忙了一晚,这一大碗面条,刚刚好。 他狼吞虎咽,几分钟就吃完。 味道真不错! 吃完他才想起,小黑被小白虐了一晚,需要吃点东西,补充营养,抬头看向门口,小黑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这半年来,它从来没有这样累过。 一会儿,桑盛春和桑柔也来到厨房。 吃罢早餐,桑彦决定去湖边走走。 “你穿得太少了,外面天气冷,去加一件衣服。”刘一慧叮嘱道。 桑彦只好去换了一件中长羽绒服。 这是谢亦娴给他买的,还没有穿过。 果然温暖,如同谢亦娴的臂弯。 “这件衣服好看,很合身,肯定不便宜吧!”刘一慧赞道。 桑彦暗道,为了买这件衣服,不知试了多少次,当然很合身! 这些当然不能说,他只能道:“花了八千多呢!” “这么贵!”刘一慧眼睛都瞪圆了。 顺着湖边的小路走了小半圈,桑彦解开一只小船,划到湖心,顺着礁石,潜入湖水中的洞府。 里面没有任何变化。 桑彦从玉珏空间里,搬出在京城买的物资:三张床,三套被盖,一张桌子,十把椅子,一堆快餐面,两箱压缩饼干。 未来,和隐世宗门肯定有一战,会打多久,烈度如何,桑彦也不清楚。 他唯一担心的是家人的安全,如果隐世宗门威胁家人,这里就是其中的一个避难所。 基本物资需要先准备一些。 略微布置好,桑彦回到别墅,小黑还张着嘴,四仰八叉地睡着,口水流了一地。 刘一慧继续卤猪头、猪蹄、猪肘。 桑盛春在打整菜园。 桑柔捧着一本书,小声读着。 冬天,只有桑盛春一家人还在山上。 别墅前,桑盛春开出一块菜地。 菜地不大,只有两分土,谈不上有多少出产,去菜地挖土,对桑盛春来说,只是一种生活习惯。 劳动了一辈子,闲不下来。 桑彦明白,表面上,父母似乎适应了簸箕池的生活,日子过得舒适。 但他们肯定会怀念桃源洞的家,怀念桃源洞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水,温暖的火塘; 怀念村里的亲友,屋前的桃树。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何况,春节将至,这种怀念会更加强烈。 父母越是不提桃源洞,越说明他们表现出来的舒适,只是装出来的,只为不给自己添加压力。 不过,桑柔就存不住话了。 看到桑彦回来,她就蹦上前去,问道:“哥,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呀?” 桑彦看到旁边刘一慧的脸色变了,忙笑道:“怎么,这儿不好玩吗?这里可是五a级旅游景区,别人还要买票才能进来。” “不好玩,”桑柔嘴巴一瘪,带着哭音道:“我想家,这里没有小朋友。” “好啦,别哭,再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回去了!”桑彦安慰道。 这时,刘一慧走过来,将桑柔抱了过去,道:“你不是有小黑吗?去找小黑玩。” “小黑要睡觉,不理我。”桑柔不高兴道。 “好了,我们不是说好的吗?开春我们就到山下的幼儿园读书,那时就有新的好朋友了。”刘一慧道。 “对,马上就要开学了,我来检查一下,小柔学得怎么样了?”桑彦道。 一听要检查学业,桑柔一下来了精神,连忙挣扎着从刘一慧怀抱中跳下来,跑到屋里拿出书本。 “我会背唐诗了!”桑柔兴奋道。 “那你背一下。”桑彦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桑柔一声一顿地背了起来。 “背得好,奖励一个红包!”春节将至,桑彦早有准备,口袋里随着带着一堆红包。 桑柔拿到红包,高兴得眉开眼笑,一溜烟跑到屋里,估计是去藏红包了。 桑彦不由叹气,唉,他们小时候,哪里需要读幼儿园啊?天天就是在山里、田里玩乐。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不知什么时候,大城市读幼儿园的习俗,开始向十八线小县城传播,现在都蔓延到农村了。 连农村小孩都要上幼儿园。 何况,要求还十分严格,识字、背诗、做数学题,花样不少,一样不拉。 从城市卷农村,从高中卷到幼儿园。 无处不卷,无人不卷,不知何时才有个尽头。 桑彦休息了一会儿,来到山下。 “这段时间很清闲啊?”桑彦和集散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打招呼道。 这名工作人员叫陈遗福,去年,他的父亲死在景区,在桑彦的协调下,他才被安排景区工作。 他对桑彦印象很深,连忙站起身道:“桑少,冬天游客比较少。” “景区的监控室在哪儿?”桑彦问道。 “总监控室就在山上。”陈遗福回答道。 “上面应该可以看到进入索道的游客吧?”桑彦早发现,一个摄像头正对着索道入口。 “看得到,很清晰。”陈遗福道。 “你给管监控室的技术人员说一下,给我提供一路索道入口的监控画面。”桑彦道。 “好,我来安排。”陈遗福想起,景区的老总对桑彦都毕恭毕敬,提供监控画面,是件小事。 中午,事情便办妥。 桑彦打开手机,便能看到索道入口的实时视频。 桑彦松了一口气,如果玄天宗的人要上簸箕池,他可以提前知晓,早作准备。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七。 这是年前的最后一次集场。 虽然家里的存货不少,前几天桑彦回来,又带了一大堆过年物资。 不过,桑盛春和刘一慧还是要去赶这最后一次场。 这也是乡村最大的春节习俗之一。 簸箕池景区二十多公里外,便是凤鸣县繁荣镇的集镇。此地,古风犹存,每到赶场时,四乡八里的百姓蜂拥而至,把整个集场都堵得满满的。 今天是年前最后的一次大采购,赶场的老百姓更多了。 早上九点,桑彦一家人便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