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古人们看华夏历史第192章 长安三万里(6)
人生之机缘的确难说,大唐盛世之时高适蹉跎半生却也只是个从八品的小小官员。 但安史之乱爆发仅仅不到一年,高适便成为了三镇节度使。 并奉命统帅大家平定永王之乱。 “若是如此,我愿永不当这三镇节度使。” 听到自己能够当上节度使竟是靠安史之乱换来,靠盛世大唐的夭折换来。 高适当即就表示不愿意当此职位。 而杜甫则是拍了拍高适的肩膀,笑着打趣道:“高兄,安禄山已死,你就想当这三镇节度使都当不了咯。” “那便最好!” 【永王正月东出诗,天子遥分龙虎骑。】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天幕继续播放,高适听到永王来攻自己还在感叹其志大才疏,结果下一秒手下人就说好友李白投了永王 还给永王写了是十一首诗时,整个人都无语了。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永王战败,李白被抓。 (李白直到自己被抓的那一刻都是懵逼的。) (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李白:我太想进步了。) (成王败寇而已,要是永王成了那李白就立了大功。) (永王,就凭他?那还不如投靠史思明。) 李白被抓之后,他的夫人宗氏前来找高适求情,希望他看在昔日的情谊上救李白一命。 而李白也被关押在他们的隔壁。 而船只停靠的地方也正是昔日的黄雀楼。 在隔壁,高适的书童质问李白:“李白,你本已皈依道门为何造反?” 而李白则失魂落魄的回道:“我修道总无进展,山海之间究竟何处是仙人?我与夫人隐居庐山,永王派人几顾茅庐。我一生只求一个机会一展身手,虽然壮士暮年,但怎能推脱?” “你不知道永王是造反吗?” “造反?永王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吗?” 看到这里不少古人都是手扶额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世民坐在花园的亭子之中,一整个无语:“就这种性格实在是不适合入朝为官啊,当个逍遥自在的诗仙就行了。” “是啊,果然上天让你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一部分,这李白才华无双,政治之上却实太迟钝了。” 坐在旁边的长孙皇后同样是发出感慨,后世却是说的没错,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高适,高节度使,我们年少相识就在此地,江夏黄鹤楼。” “高三十五定能救我。” 看着天幕上的李白,现实中的李白也是扶额叹息:“有必要把我写的这般不通世故吗?这种处境下高适与我关系越好,越是要避嫌啊!” 宗夫人相求无果,最终一人乘船回到泸州隐居。 回忆结束,监军说出最终是郭子仪出面救了李白,最后李白被流放夜郎。 而朝廷也传言因为李白之事,高适和郭子仪心生仇怨,大唐如今两支精兵一支在郭子仪手中,而另一支在高适手里。 吐蕃大军围困长安,高适不出兵相救就是因为此事,而这也是持节监军来此的原因。 看到剧情中这般说他,高适直接就红温了:“简直胡说,我怎会因为救李白兄而和郭子仪产生仇怨。” “即便真的发生了,也断然不会因此而贻误军机。” 而年老的高适听闻此事却并不慌张,淡淡的说了一句:“吐蕃人也听说此事了。” 随后听闻吐蕃大军将至,高适起身摘掉脖子上的绷带,原来上面的血迹只是半杯葡萄酒而已。 一切都是演戏给那放跑的俘虏看,为了请君入瓮。 接着高适便带领一队人马从一处小道捷径赶至云山城,到了此刻那监军也明白了高适的谋划。 “哈哈哈哈,以退为进将吐蕃大军引诱至峡谷,再抄小道快速夺回云山城。” “放走的吐蕃俘虏的也被他灌输了假消息,守卫泸水城的援军并非两日而是一日便到。” “如此一来围困长安的吐蕃大军必来增援,长安之危可解,实在是妙啊。” 看到高适的一连串计谋李世民拍手大笑,直接激动的站起身来,为他大唐有这样一名将才而感到庆贺。 大秦 嬴政也是一阵点头:“从抓住那名俘虏之时便在布局,不论是假装自尽,还是放弃逃走传递假情报都是高适的计谋。” “是啊,有勇有谋,不急不躁,这高适称得上是大器晚成。” 李斯也是一阵的夸赞,谁能想到这是那个年轻时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年轻人呢? 大汉, 刘彻也是一阵目瞪口呆,因为就连他也没想到事情居然有这样的变化:“这可真是出人意料,可按这天幕说言,高适的计谋是从李白的相扑之术中学来,那李白又为何那般愚蠢呢?” 朱元璋:“有这段吗,那个谁把史书拿来,咱要好好翻翻。” 当高适与监军分别之时,那监军也说出了一些事情,他在成都见到了杜甫,杜甫说当日是高适给郭子仪去信,让他救了李白。 而且李白也十分幸运的赶上了皇帝大赦天下,最终在白帝城被赦免无罪,并由此作下了那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终高适也带着书童边吟诗,边骑马返回长安,在留下了那句: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至于全篇结束,当然最后也给出了几人的结局,当年冬天李白去世。 随后严武击败山中的七万吐蕃军,郭子仪收复长安。 高适先是被贬,但很快升为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功勋最为卓着者,两年后高适去世。 当天幕结束之后,修仙三人组都感觉心里不太是滋味。 李白是感叹了一声:“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如朝为官吗,半点功名没得到不说,倒是差点被处死。” 高适先是欣喜于自己的成就,但觉得以后没有这个机会了也还是有一点点小失落,不过倒是斜眼瞥了一下李白:“我与太白兄的关系真的有这么好吗,我怎么不知道啊。” 而杜甫则是最为郁闷:“喂,我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啊,合着一个多时辰我一共出现了四次,最后一次还是在回忆里被流放成都。” 大明 朱元璋看着后世对“长安”这两个字的迷恋程度,尴尬的咳嗽了半天, 最后才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妹子,咱是不是不该把长安改成西安啊。” “可要是不改名字的话,让咱的应天该如何自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