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古人直播带货第74章 带两朝古人看自己母校(二)
被叶枫叫做王哥的保安接过叶枫递给自己的烟。 叶枫将车停在了学校的停车场后,开始了他的正式直播母校之旅。 “各位,这就是我的母校了,h南工商大学,它是一所本科类大学,主要以文科专业为主。” “目前全校从大一到大三一共有一万名左右的学生,不过这是目前,等九月份开学,它应该会恢复到一万四千名左右。” 【房玄龄:一万四千名,居然有如此多的学子。】 【吕不韦:这学府看起来好像非常的大。】 【李斯:好多的学子,我大秦要是有如此多的学子就好了。】 【嬴政:叶枫,这学校有多大。】 “应该挺大的,我们学校一共有三个小区,星城市区有两个校区,还有在x潭市区有一个校区。” “三个校区加起来应该有接近两千亩。” “我目前这个校区有七百多亩,在校人数有七千多人。” 【长孙无忌:居然如此之大,这都有接近两个坊的大小了。】 【李世民:叶枫,你能带我们去你们学堂看看吗?】 “陛下你是说教室吗,可以是可以,不过现在不是上课时间,已经没有学生在教室上课了。” “不过我可以让你们看看我们教室是什么样的。” 叶枫说完就往最近的一栋教学楼走去。 走了十来分钟,叶枫来到了教学楼。 他直接上到了二楼。 然后随便进了一间用来给学生自习的教室。 嬴政目不转睛的看着光幕上的画面。 其实叶枫进入学府以后,他就一直在认真的看着。 只见叶枫已经进入到了一间屋子内。 也就是叶枫所说的教室。 只见这间屋子内全是一排排的桌椅。 嬴政大致数了一下,应该一共是八排。 “各位,这就是学生们用来自习或者上课的教室。” “这个就是黑板了,就是老师用来讲课的地方。” “比如说老师要讲什么内容,就会用这粉笔在这黑板上进行书写。” 叶枫一边说一边进行演示。 【魏征:这种授课方式貌似挺好,我觉得可以在国子监进行推广。】 【孔世儒: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授课方式,可以在国子监进行推广。】 【孔世儒:叶小友,不知你手中名为粉笔之物制作是否困难?】 “这个啊,并不困难,就是将石块进行焚烧,然后得到白色的碎块。” “接着将这些碎块碾压成粉末,最后再用米浆混合这粉末搓成这个长条就行了,等晾晒干了以后就可以使用了。” 【孔世儒:多谢小友告知!】 嬴政看到叶枫说出制作的方法,连忙给书写记了下来。 虽然说墨家的人可能也已经记了下来,但是以防万一不是。 “这教室大家已经看过了,现在我们去一个地方。” 叶枫说完就出了教室,然后下了楼。 接着往食堂的方向走去。 【程咬金:叶枫,能说一下你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哪吗?】 “这个我就不说了,等下大家就知道了,也没有多远。” 【虞姬:好羡慕叶公子你所在的王朝女子啊,她们能够与你们男子一样在学府进行学习。】 【王佳丽:是呀,真是好生令人羡慕,女子也能在学府进行就学。】 【陈佳玲:叶公子,你们王朝是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可以去学府上学,还是说只有权贵家的女子可以去。】 “所有的都可以,不分男女,只要到了适学年龄就可以去。” “我们是九年义务教育,只要是华国的百姓,他们的子女到了六岁就要送去学府学习。” “不需要学费,一般就是需要一些书籍费用以及生活费用等。” “九年义务只指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这九年的学习期间,所有的学费由国库承担。” “如果说不让子女去上学,将会违反相关的律法。” 叶枫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教育体系。 嬴政听完叶枫的介绍,开始沉思了起来。 那就是大秦可不可以也采取这种方式。 “辅机,克明,你说我大唐能不能也学习这种方式?”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询问。 两人同时摇了摇头。 “陛下,不行,大唐没有那样的条件,不过这种办学方式可以尝试一下。” “以州府为单位,在每个州创办一所类似的学堂,然后不管是权贵还是普通百姓又或者商人子女。” “只要他们能够出得起束修,就可以进入到这学堂进行学习。”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的建议,思索一番后,点了点头。 “要不就以长安城作为尝试,先创办一所这样的学堂,也不分男女,不分阶级身份,只要交得起束修,就可以来学堂进行学习。” 长孙无忌出声道。 “好,此事明日早朝商议一番。” 李世民给拍板了下来。 “各位,我们到了。” 听到叶枫的话,李世民重新将目光看向光幕。 “食堂!” “难道这是一家酒楼?” 房玄龄看着食堂两个字说道。 “应该是,不过应该是用来给这些学子和老师们用膳的地方。” 长孙无忌出声道。 随着叶枫通过大门走进去,长孙无忌的话得到了验证。 “各位,这是我们学校的其中一个食堂,就是用来给我们学生和老师以及工作人员吃饭的地方。” “各位看看,是不是非常多的人,他(她)们都是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们。” “现在我给大家看看我们菜的种类。” 【李斯:好多的学子们,不过看上去他(她)们都已经成人了,请问这些学子们婚配了吗?】 “额!这个啊,基本上没有,虽然有相恋的,但是成婚的没有,一般都是毕业后才会考虑成婚之事,在学校内就成婚的少之又少。” “我们这个时代,一般成婚要晚一些,律法规定女子不得早于二十岁,男子不得早于二十二岁。” 【王翦:这是不是太晚了?】 【张公瑾:确实太晚了。】 “各位,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啊,你们平均年岁才多少,我们又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