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张三丰问道(1/1)

作者:沐小刀

行走在元朝末年第527章 张三丰问道

古代君王最为得意的功绩莫过于封禅泰山,从秦始皇开始,每逢遇到什么开疆拓土之类的大功劳,这些皇帝都会想着到泰山上向上天汇报一番。 仿佛如果不到泰山,天上的玉皇大帝看不到他们的功绩,也没有办法让他们跟天上的仙人们混一个脸熟。 古往今来,东汉的刘秀,唐朝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还有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都干过这样的事。 其实汇报是一回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只有封禅泰山,和上天有了有种感应,方能让他们的正统地位更加牢固,也能让他们更有底气地说出他们是这个人间的“上天之子”。 武当山自古以来都是道教的场所,也是香火最鼎盛的几家道观之一,自从张三丰在此创立了武当派,这里更成为善男信女朝拜的所在。 所谓祭山大典,虽然赶不上皇帝老儿封禅台上这么牛逼,但是以张三丰一百二十多的年纪,上百年的道家修为,谁敢说这样的人间神仙不能与天上的神仙有一些交流? 从古至今,大多大富大贵之人追求的最终奥义那就是问道长生,但是一眼望去,那些想要长生不老的皇帝们早已成为一具枯骨,而只有这个一百多岁的老神仙,还站在人间,在武当山上俯瞰着芸芸众生。 所以这一次的武当山祭山大典,不仅是武当派创派一甲子的典礼,世人都将他看成了张三丰通过祭山大典,要与天人做一次交流。 现在隐隐有小道消息相传,据说张三丰寿元将近,可能是张三丰这样的陆地神仙最后一次和天人交流。 如今又恰逢“七星连珠”的异象,这一次绝对是人间与天上最好的沟通机会。 所以这一次的武当山祭山大典的隆重程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基本上华夏江湖上所有上得了台面的人物都来了。 朱元璋、陈友谅、元朝官府都派出了使团前来观礼,其他各方豪强也都派出了观礼团。 一时间山上的众人仿佛看到了天下大同,四海升平。毕竟这一次在武当山上是古今少有的天人问道,任何斗争都要给这件事情让路。 适逢六月初六,武当山上已是郁郁葱葱,天公作美,天空中的太阳在几朵云彩的掩映下,时隐时现,完全没有初夏骄阳似火的灼热感。 没有资格被邀请住在武当客舍的江湖人士,其中有一大部分昨晚夜里就开始登山,只为了能够在祭山大典的时候获得一个绝佳的观礼位置。 整个晚上,都能看到陆陆续续的人登山,直到天已大亮,登山的人数才慢慢少了起来,只有少数不明就里的人吭哧吭哧地爬山。 等到来到山顶,看到山顶人山人海的架势,已经没有半丝缝隙让他们一睹张三丰这样的陆地老神仙的真容。 武当山顶一个平坦的地方,早已搭建了一个十尺见方的祭台,祭台周围各式各样的彩旗迎风招展,上面画着张皓看不懂的画符,更增加了这次祭山大点的神秘感。 台下的观礼嘉宾早已就坐,昆仑派的逍遥子和掌门无极子,龙虎山的莫天涯带着任宗和赵敏,全真派的杨圭一,这些算是道门中的同道中人,坐在最为上首的位置,毕竟这也算是道门中的大事。 少林派主持方正大师,峨眉派掌门静逸师太,倥侗派掌门高参,洛阳金刀门王家,这些作为观礼的人物坐在了次首。 而令人注意的是,这次白莲教也派出了观礼团,因为白莲教笃信“无生老母”,视道教为异端。 但是对于这次张三丰的问道天人,还是颇为重视,又丞相杜遵道率领白莲教一众人等前来观礼,这帮人虽然是不请自到,但是毕竟地位和江湖声望摆在那里,武当派也是为他们预留的位置。 而在他们之后,就是各大势力派来的使团,元朝大都派来的是雪雪,陈友谅派来观礼的人是当今第一猛将张定边。 朱元璋目前和张士德激战正酣,也派出了名士宋濂来到了这里。可见这帮人对这次祭山大典的重视。 张士诚那边就不用说了,自然就是张皓作为领队的“代表团”,只是这一次令众人不解的是,作为使团的老大,张皓竟然没有坐在那里。 就在众人不解的时候,只听武当七子之首的宋桥扬声道:“吉时已到,祭山开始。” 幽远浑厚的号角声响起,好像要唤起远方的神只一般,瞬间四周的低语声都安静了下来,上万人的典礼现场,硬是一点声音都没有。 这个时候张三丰一袭道袍,手持浮尘慢慢地走上了台前。 而让众人惊讶无比的是,跟在张三丰后面的人,不是武当七子,也不是张三丰偏爱的关门弟子高若男,而是众人一直在寻找的人物,张皓。 张皓衣着笔挺,头发也被收拢在脑后,显得更是挺拔俊朗,一袭白衣,端地是公子玉无双。 此时张皓亦步亦趋地跟在张三丰的后面,昨日他才被通知作为张三丰的“小跟班”一同参与这场祭山大典。 张皓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将他架在火上烤,那么多武当门人不选,偏偏选择了他,这让武当七子的面子往哪搁,这让高若男的脸面往哪里放? 他张皓现在真的就缺这样的名声,非要他在这种场合露露脸吗?难道张三丰真的是老糊涂了? 但是直觉告诉张皓绝无可能,张三丰如此作为,必定有他的深意。毕竟是武当的女婿,回到娘家帮帮忙也是应有之义。 张皓没有片刻的犹豫,便答应了下来,甚至都没有问如此做派的缘由。 其实就算是他问了,武当七子也是不知道的,毕竟师尊交待给他们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同样是一头雾水。 而作为张皓曾经的情敌,武当七子中最小的莫谷,当时他的脸阴沉地都能滴出水了。 张皓当然不理会莫谷的脸色,让公子我帮忙,还给我上起脸色来了,有能耐跟我大战三百回合,还真当老子是当年不中用的废物啊? 此时张皓老实的一塌糊涂,恭谨地跟在张三丰的后面。倒还是张三丰转头安慰道:“放心,这阵仗和你在庐州可差的太远了。” 张皓憨憨笑道:“总不能给若男丢人不是。” 张三丰捋须微笑,看了在祭台一侧就坐的高若男,满脸的宠溺之色。 当张三丰来到了祭台之上,祭台的正中间放着一个金色的香案,两面点着粗大的蜡烛。 即使山顶的风有些凌冽,但是蜡烛上的烛火却倔强地燃烧着。 张三丰就着香烛,点燃了三柱清香,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张三丰会亲自请香开始祭祀的时候,张三丰却将手中的清香递到了张皓的手中。 这时候台下一片哗然,如果是道门中的任何一人,他们都没有意见,但是张皓何许人也,焉能代替张三丰为上天上香。 四周不明所以的观众也开始窃窃私语,只是张皓的衣服也太突兀了,分明不是道门的子弟,怎么还能跟着张三丰一起走上祭台,有些人已经开始猜测台上年轻男子的身份。 其实这个并不难猜,如此气度再加上和武当派关系密切的年轻男子,除了大周公子张皓,还能有别人吗? 这个时候有人率先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这个人却是全真派的掌教杨圭一。 只听杨圭一扬声道:“且慢,张真人,虽然这次祭山大典是武当派的私事,但也却是我道门的大事。这位后生身上没着道袍,未持拂尘,焉能代表道门祭祀上苍。” 张三丰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在山风的吹拂更是仙气飘飘,俨然如天上下来的谪仙一般。 转头看向杨圭一,张三丰连眼睛都不抬一下,只是说道:“既然知道是武当的事,那是安安静静地观礼就是了。你师尊在我面前也不过是一个小辈。” 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辈分,就将杨圭一压了下去,确实杨圭一说话有些气短,他的师父耿道明曾经以晚辈的身份,来武当山向张三丰请教道法,杨圭一的辈分更是差的远了。 虽然张皓不知道张三丰到底意欲何为,但也知道这是张三丰在“血抬”自己,张皓当然不可能打退堂鼓和拆台。 在张三丰的示意下,张皓接过清香,郑重地在香案前拜了三拜,将清香插在了香炉之中。 紧接着张皓就是跟在张三丰的身后,一系列冗长的仪式,张皓就像一个乖宝宝一样,像个鹌鹑一样跟在张三丰的身后。 台下的高若男看着如此模样的张皓,忍不住有一些想笑。 而在另外一边,赵敏则是满眼小星星地看着张皓,心道:“皓哥儿果然非常人,即使在江湖之中,也能够出类拔萃。” 这些仪式都是祭山的应有之义,中间更有张三丰对于武当派历经一个甲子的回顾。 一些有心人只是听张三丰讲一些修炼的机缘,就觉得这一次武当山绝对不虚此行,绝对让自己以后的修行之路受益匪浅。 等到祭山的仪式结束,自然就是今天的重头戏,问道上天。 说来也奇怪,本来刚刚天空中还只是飘着几片祥云,等到张三丰盘坐于祭台之上,口中念着咒语的时候,天色竟然慢慢地阴沉了下来。 场上的观众惊于这种天地之威,纷纷缄口不语,生怕打扰到张三丰与天人的对话。 只是过了半个时辰,天空的乌云渐渐飘散,阳光重新洒在了祭台之上,微闭双眼的张三丰才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只见张三丰站起身来,扬声道:“前些日子,七星连珠重现天际,这表明上天已经指派应世之人来到人间。” “经过与天人确认,匡扶社稷,拯救黎民。而我也经过多方寻觅,终于找到了这个天命之人。” 张三丰指着身边的张皓,一字一句地说道:“大周公子张皓,如初升的太阳一般崛起于江南,正是上天所所交待的应命之人。” 只听“哇”地一声,场上犹如一盆沸水浇在了滚油之上,本来安静异常的会场顿时犹如炸锅了一般。 观众和江湖人士在窃窃私语,各方势力的表情也是各种各样。 而率先发难的自然是元朝大都的雪雪,这里毕竟是元朝的地界啊! 张三丰扬言张皓这样的乱臣贼子是上天指派的应命之人,这与谋反有何区别? 雪雪扬声道:“真人请自重,这天下的正统只能在大都,而我们的顺帝正是匡扶社稷的应命之人,这小儿何德何能,成为你口中的天命之人?” 张皓本来也被张三丰雷的外焦里嫩,谁能想到张三丰竟然在这个时候,给他戴了这么一顶高帽子。 他还本想老老实实地猥琐发育呢,以后定然就是众矢之的,甚至回到高邮,他都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老爹。 自己的儿子是天命之子,那他这个诚王算什么? 但是听雪雪将自己说得一无是处,顿时不乐意了,轻蔑地说道:“看来在淮安、庐州还有镇安城下,还没有将你们的将领打服,不如划下道来,咱们比划比划?” 这是实打实的战绩放在雪雪的脸上,雪雪顿时语塞,说起战绩,确实雪雪最没有发言权。 要不是三年前的高邮之战,他从中作梗,搞掉了元朝名将脱脱,让百万元军一败涂地,张士诚焉能有今日?这个黄口小儿焉能有今日? 这时候白莲教的长老,刘福通建立的大宋国丞相杜遵道又提出了反对意见。 只见杜遵道慢条斯理地站起身来,扬声说道:“华夏之地,应命之人非宋朝皇家后裔莫属,我们宋国的小明王当是其中不二人选。” 小明王韩林儿,名义上是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自认是南宋“皇家”后裔,那么韩林儿自然也有皇家血脉。 没想到这时候武当七子之一,张皓的严师俞岩启声道:“笑话,刘丞相一句话,就能让小明王身举皇家血脉,我师父问道上天,上天的指示却不及刘丞相的指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杜遵道不紧不慢地说道:“华夏内外,黄河上下,无不认可我小明王乃是宋朝后裔,这不是你们一个小小的江湖门派所能否决的。” 杜遵道说这个话确实有些底气,因为跟随起义的红巾军,譬如徐寿辉、郭子兴等人,都是认可了小明王的身份,进而进入红巾军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