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神话三国当仁君第379章 均田制府兵制
“想来其他世家的情况与袁家相似,只要将袁家的情况摸清楚了,其他世家的情况也就能略知一二了。” 贾诩捋着胡须淡淡说道。 “好,此事非同小可,这样吧,除了暗卫之外,朕再给你一千羽林军,若是遇到阻拦者,一律格杀勿论!” 刘辩冷声说道。 见陛下在这件事情上态度如此强硬,贾诩拱手正色回道:“臣领旨!” “贾先生刚才所说的解决根源之患的良策,莫非就是再将那些门第私户再转为我大汉公民?” 刘辩挑眉问道。 “正是如此,此外,由于年年的战乱和天灾人祸,还有大量的百姓躲入深山老林之中成为了黑户。 如果能够将这一部分黑户重新登记入册的话,我大汉明面上的人口数量将会剧增,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年年攀升。”贾诩长叹一声。 所谓黑户就是已经脱离大汉户口的人,成为黑户之后,就不用再给大汉交苛捐杂税了。 因此有大量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选择了成为黑户、流民。 成为流民了以后,自身的人身安全将不再受到官府的保护,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一般百姓是不会轻易选择这条道路的。 然而,刘宏在位时期,大汉王朝实在是太乱了,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所以很多百姓都成为了流民、黑户。 “先生说的不错,你可有什么办法将这部分的黑户以及门第私户转为大汉公民吗?”刘辩再次问道。 如今虽然已经明了了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但是该如何去解决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贾诩早就料到刘辩会这么发问了,因此早就做好了思考,他沉思片刻后,拱手回道: “陛下,在臣看来,如今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大汉的土地制度出现了问题。” “现在大汉境内的土地制度十分混乱,明面上流行的就有三种土地制度,分别是国有土地制,土地直接由朝廷所掌握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叫做公田;” “以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由世家、豪强、大官僚、富商等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其来源有的是通过赏赐,有的是兼并,也有的是则是通过抢占和买卖…… 这部分人人数最少,可所占有的土地最多!” 贾诩顿了顿,接着又说,“最后一种就是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了,也就是由百姓所占有的小块土地自行耕种。 他们人数最多,可土地占比却不多……” 听到这里,刘辩眼睛雪亮雪亮的,他没有想到贾诩竟然在土地制度上居然还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那依照先生的意思……” “臣以为当下世家、豪强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下去,国将不国!! 因此应当抑制、制止他们继续兼并土地! 这些世家豪强能够兼并土地的前提就在于国家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所以世家将那些百姓土地兼并之后,就收归自己所有。 而臣的意思就是让天下的土地所有权都归属于国家所有。 这样一来,即便世家再兼并百姓土地的话,那就是兼并了国家的土地!” 贾诩说完之后,就发现陛下看他的眼神有些不对劲。 就像是一头饿狼看着散发香味的烤肉一样。 刘辩此时心中已经掀起了滔天骇浪! “卧槽,这他妈不就是均田制的雏形吗!!?” 何谓均田制呢? 简单来说,均田制就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而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如此一来,地主想要兼并土地的话,只能去买其他地主的,而不能买均田制里的土地,所以说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历史上均田制是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行的! 从此之后,北魏政权得到了极大的稳固! 甚至为后来的隋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到了均田制,作为文科出身的刘辩,自然而然想起了与均田制相配套的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可以将兵农合一,府兵们平时是耕田种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则从军打仗。 这相当于是曹操所创办的屯田制的升级版,简称屯田制20 均田制加上府兵制二合一,这不妥妥无敌了吗?! 不出五年时间,大汉的国库将不再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 想到此处,刘辩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 于是将均田制和府兵制的想法告诉给了贾诩。 贾诩一开始听的时候觉得还好,可是越听就越是心惊!! 陛下可真是不得了啊! 自己不过说出了一个大概模糊的想法,还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陛下居然就将这个土地制度完善的这么好!! 并且还有个府兵制!这个更不得了了! 作为顶级谋士,贾诩很快就想到了一旦施行这两个制度,大汉将会得到多么大的发展和巩固! 首先就是均田制一旦被施行,那么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的力量、势力就将被限制发展,甚至是越来越薄弱。 而国家、朝廷的力量和势力则会与日俱增! 久而久之,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威胁将会大大减小!! 另外就是这府兵制度了,兵农合一! 如此一来,国家每年繁多如牛毛的军费将会大大减少,省下一大笔的军费支出。 贾诩心中简单计算了一下,估计能够每年省下3亿到5亿钱的军费开支。 并且将会得到一大批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兵卒预备队。 一旦国家发生战事,大汉将会在短时间内招募到大量的兵卒。 贾诩心中的震撼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只能拱手恭敬地回道:“陛下圣明!” “哈哈哈,多亏有先生的提醒和启发,朕才会想到这些。”刘辩很是高兴。 随后与贾诩拜别后,又召来典韦,吩咐道: “恶来,你速去将文若和奉孝召来,朕有要事要与他们讲。” “喏!” 没过多久,郭嘉和荀彧二人纷纷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