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助我重振大明第218章 收复台湾
“这些明人在做什么?"见两艘明朝战船竟然顶着炮弹向己方冲来,施姆贝格顿时傻了眼,海战还有这种打法吗? “施姆贝格大人,四艘小型战船根本拦不住明船,明船向我们冲过来了。” 施姆贝格此时也来了些许火气,两艘战船就敢硬闯己阵,简直不把他放在眼里。 “哼,既然他们要找死,那就成全他们,迎上去击沉明船。”施姆贝格沉声道。 “是的,大人。” 在大明的挑衅下,他犯了与兰德尼一样的错误,那就是过于自信,以为凭借着数量的巨大优势,可以轻松击沉铁甲舰,殊不知,此种行为正是其失败的开始。 和兰远征舰队在施姆贝格的命令下,数十艘战船当即向铁甲舰包围过去。 和兰支援舰队的举动,正中张透下怀,不怕你不来,就怕你远去。 双方都进入射程后,各自的火炮“轰轰”的发出了怒吼,数十艘战船的战斗,造成声势还是颇为宏大的,海面上呼啸声此起彼伏,无数的炮弹落下,激起大量水柱,时不时的有那么一两颗还落在了双方的战船之上。 所不同的是,和兰舰队的炮弹打在铁甲舰上,几乎是没有造成损伤,而铁甲舰一炮下去,大型战船还好,船体大怎么也能受个两三炮,而那些小一些的战船就凄惨无比了,往往被命中一发,就直接被一炮击沉或者失去战斗力,船上所载的和兰士兵要么惨死、缺胳膊断腿,要么落入海中,慢慢的被大海给吞噬。 “妈的,偷袭?这就是兰德尼所谓的被偷袭?” 随着战斗的持续,远征舰队被击沉的战船数量越来越多,无数的残骸和士兵的尸体漂浮在海面上,那些没有死亡的,也在海水中挣扎。 而反观大明一方,两艘铁甲舰在承受了多次炮击后,犹如无战神一般,毫发无损,这一幕让和兰支援舰队的士兵们看的目瞪口呆。 看着眼前的惨烈景象,施姆贝格知道自己被骗了,他不傻,明船的战斗力如此强大,还需要用所谓的偷袭来战胜兰德尼吗?一定是被正面击败了。 “大人,我方的炮弹根本破不开明船的船身啊,这一定是明船的新式战船,难怪兰德尼败的这么惨啊。” “快,让咱们自己人撤回来,不能都折在这里。就让那些可恶的和兰人去抵挡明船吧。”施姆贝格见事不可为,雇佣兵的本质暴露无遗,当机立断道。 "是的,我的大人。" 随着施姆贝格的逃跑,雇佣兵们想都没想当即脱离战斗向后掠去,铁甲舰见部分敌船逃跑,也没有追击,对着那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战船倾泻着炮弹。 剩下的支援舰队当即慌了神,有立马跟着逃跑的、有慌不择路相撞的、还有一些则是逃跑不及被铁甲舰击沉的。 整个海战,仅仅持续了不到十分钟便宣告结束,大明击毁和兰支援舰队,大小战船二十三艘,没有击伤记录。和兰被打死打伤一千多人,落水被大明救起的士兵达到三千多 人,另有大约上千人落水后被大海吞噬。 这一场小型战斗,和兰支援大军总损失约六千人,接近总兵力的一半了,可谓是出师不利。 逃跑的施姆贝格自知就这样回去无法交待,派船再次搜集了大明铁甲舰的一些特征情报后,随即向来时的方向逃窜而去。 其经过月余时间的航行,总共在台湾的海面上待了不到十分钟,便再次踏上返程,唯一不同的是,这次返航的战船缩水了四分之一而已,真正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一战的结果很快便传扬开来,明军士气大振的同时,将和兰支援舰队战败的消息,传送到台湾城的和兰方面。 台湾城的和兰守军原本是指望着巴达维亚的援军的,此时的他们被围月余,军粮得不到补给,士气低落,很多士兵都不愿再战,只是靠着可能的援军才支撑到了现在。 然而,随着支援舰队的失败,他们最后的希望也完全落空了。整个和兰守军的士气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开始陆续向明军投降。 杨奇从投降的和兰士兵口中,了解到台湾城的情况后,当即决定把对守军的封锁战术转为进攻。 崇祯十八年六月一日清晨,杨奇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圆堡。在两个小时内,明军发射炮弹3000发,在该堡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即占领了该堡。明军居高临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和兰军困守孤城,岌岌可危,台湾总督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无措。 在这种情况下,杨奇派通事李林入城劝降。李林对台湾总督道:“此地非尔所有。今陛下派我等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 陛下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对此,和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形势及对策。 台湾城被围已一月有余,和兰守军死伤过半,能参加战斗的士兵仅剩数千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疾疫流行,形势已完全绝望。评议会认为:“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 台湾总督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杨奇谈判。 经过数日的会谈,台湾总督表示“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崇祯十八年六月八日,和兰驻台湾总督正式签字投降。和兰守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七千名和兰军民,最后由总督率领,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和兰在台湾数十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大明的怀抱。 而此战的捷报由杨奇当天即发回京师,向皇帝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