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风起第十一章 胡彬倒下雅今吃饱11
而此时,郎中令太叔佳伟却面露犹豫,态度暧昧不清。他微微低头,既不明确支持新政,也不强烈反对。太仆何翱等人见太叔佳伟不表态,也都选择了默不作声。而“黑面御史”司马家麟,甚至当众顶撞自己的上司荀逵,极力支持新政。 荀逵在朝堂上少了胡彬的帮助,西宁侯付应物又被刘葚调到了长安,此刻的他孤立无援。</p>
皇帝刘葚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片刻后,他猛一抬手,朝堂瞬间安静下来。</p>
刘葚声音沉稳而有力:“朕深思熟虑,女相所言有理。国家若要强盛,需与时俱进,实行新政。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议。”</p>
皇帝的话语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反对的大臣们面面相觑,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言。</p>
说起雅今的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赋税,由于景春朝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皇甫雅今对土地兼并行为征收高额赋税、减轻农民税负,并且要重新统计户籍。</p>
第二放在了地方上,为了更好的清查户口,皇甫雅今提议将州牧制度化,强化对地方的控制。</p>
最后是选官制度,文朝原本实行的选人制度是察举制。而随着纸张的改进,皇甫雅今认为察举制不再适合如今这时代,反而会淹没很多人才。雅今进一步改进了察举制,将松散的推举规则规范化、制度化。</p>
当然,这些看起来很繁琐的东西最终被衣夫人向夏侯兴宇总结为“反兼并、制地方、废察举”。然而,最终达到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原本加征地主的赋税最终落到了农民的身上;州牧制度化则为日后的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制度化的察举制反而落到世家大族手中。</p>
当然,这也都是后事了。正统二年的文朝,面临的外患比内忧更多。</p>
就在新政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风云骤变。西羌在凉州作乱的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加急战报如流星般飞驰,一路传至太原,一时间,满朝皆惊。</p>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大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与忧虑。刚刚还在为新政的顺利推进而欣喜的众人,此刻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得措手不及。刘葚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沉思。</p>
他深知,西羌之乱不仅威胁着边疆的安宁,更可能对正在推行的新政造成严重冲击。</p>
武将们个个摩拳擦掌,心中燃起熊熊战火,渴望奔赴战场,为国家荡平西羌之患。</p>
而文臣们则纷纷思索着应对之策,权衡着新政与平乱之间的轻重缓急。有的主张先集中力量平定西羌之乱,确保边疆稳定后再继续推行新政;有的则认为应在平乱的同时,尽量保证新政的稳步实施,以免前功尽弃。</p>
唯独荀逵等人暗中窃喜,让你们推行新政吧,现眼了吧?</p>
整个太原城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人们在担忧西羌之乱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如同对新政的一次严峻考验,究竟朝廷能否在这风云变幻中稳住局势,力挽狂澜,众人皆拭目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