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三国:让大汉再次伟大第74章 孔明躬耕于南阳74
诸葛亮的家,位于南阳郡邓县的隆中。</p>
说是在南阳郡,其实距离襄阳不过二十里,比后世很多人上下班的通勤距离还要近。</p>
不过这对诸葛亮来说没什么意义,因为他不需要打卡,而是真心实意的要当个家里蹲。</p>
在襄阳科技学院的日子里,他学到了五花八门的无数知识,很需要用一段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收获。</p>
于是诸葛亮便真的过上了隐士般的生活,每日深居简出,一心钻研学问。</p>
当然,也不能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p>
人总归是要恰饭的嘛。</p>
自从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诸葛均两兄弟就得靠自己养活自己了。</p>
幸运的是,诸葛玄此前在隆中置办了不少田产,凭借这些收入,兄弟二人至少不用担心温饱问题。</p>
但是,对现在的诸葛亮来说,每年的这点产出有些不太够。</p>
他在家中后院搭建了一个实验室,经常有些奇思妙想需要测试,各种原材料成本加起来,还是颇有花销的。</p>
诸葛亮唤来诸葛均商量:“别种水稻了,咱们换点能挣钱的经济作物吧。”</p>
荆襄一带的土地很肥沃,农林产业十分发达,带来的后果则是大家的利润率普遍较低,一年辛苦下来挣不着几个钱。</p>
诸葛玄当年在这里采买田产时,完全是相中了此处距离襄阳不远,根本没把心思放在这些土地上,因此诸葛家也随大流种些水稻小麦之类的粮食作物,赚点官府的种粮补贴。</p>
诸葛亮看着自家的几百亩田地,觉得就这么浪费着有点可惜,便想变通一下,增加点收益。</p>
诸葛均懵懵懂懂的问道:“那种什么呢?”</p>
诸葛亮想了想,给出一个计划:“改稻为桑吧。”</p>
趁现在时间还早,赶插桑苗,置办蚕场,顺利的话今年就能见效。</p>
诸葛均能有个什么主意,自然是安静如鸡的听自家兄长的指示。</p>
而诸葛亮却又顺着这个思路发散了一下。</p>
自家一共就这么几百亩地,受限于规模,就算挣钱也挣不到多少。</p>
既如此,何不扩大一下产业,拉着全村一块干,这样大大降低了整体的边际成本,所有人都能多挣点。</p>
问题是村里的其他人可没那么好说服,这些人大部分都种了一辈子水稻,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根本不愿意尝试新东西。</p>
村民甲:“诸葛家的那个小子,是不是也劝你改种桑苗来着?”</p>
村民乙:“对,有这事。你说他一个城里回来的学生,居然还教上我怎么种地了!”</p>
村民甲:“可说呢。我这人是没什么文化,可论起伺候土地,我不比他懂?”</p>
村民乙:“哎,年轻人想法多是好事,但咱得指着这点地吃饭呢,别跟着瞎掺和。”</p>
多次碰壁后,诸葛亮有点郁闷。</p>
改稻为桑明明是大好事,上利集体,下利个人,怎么就推行不下去呢?</p>
不久后,诸葛亮在和黄月英日常聊天时,随口抱怨了两句此事。</p>
黄月英却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去找无所不能的李军师请教了一下。</p>
很快,李军师给了答复:“百姓们所虑者,无非是水稻能吃,桑叶不能吃。这件事办成了还好,办不成说不定要家破人亡,自然不愿。”</p>
诸葛亮恍然大悟。</p>
诸葛氏的名头摆在这里,诸葛亮自己又天资绝伦,从来没有担心活不下去的时候,确实有点考虑不周。</p>
重新规划了一下,诸葛亮换了个方式,表示他愿意雇佣全村所有人给他种桑养蚕,大伙旱涝保收,自己承担风险。</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