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全都要115
自从科举制诞生的古代王朝不能说没有上升渠道,至少可以说是极其狭窄。</p>
古代社会光是昂贵的学费就拦住大多数穷苦人家,这还没算昂贵的笔墨纸砚。</p>
明朝后期的地方义学早已崩溃,饶是一些教书先生大发慈悲免除学杂费,普通人家撑死念几年私塾,会读写几个字罢了。</p>
十年寒窗苦读的脱产开销,绝非一户普通人家所能承担的。</p>
更多穷苦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是半文盲,甚至纯文盲。</p>
现在乞活军抛出一个全新的上升渠道,等于在两山之间的悬崖搭建一条人人皆可走过的桥梁,把科举制度抬升至新高度。</p>
尽管大多数士绅对“求贤令”嗤之以鼻,但积极报名的总人数却超过两万人。</p>
其中就包括一些嘴上骂骂咧咧,实则很诚实地报了名的士绅子侄,乃至他们本人……</p>
参考汝宁各县的“底册”数据,全府人口大约一百四十万人,乞活军实控一百二十五万人。</p>
按照先前的县村干部比例,所需两千五百人左右。</p>
眼下总计有两批玩家干部填入汝宁府南北,将近四百人,再招募两千人即可。</p>
第一场考试的读写与常识题,主要用于淘汰不学无术,甚至是半文盲的充数者。</p>
复试的考题五花八门,包含算术,医术,历史,策论,地理,建造等等。</p>
但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答满整张考题获得及格分数。</p>
真有两把刷子的考生顺利通过复试晋级下一轮。</p>
而那些只知道闭门造车、满脑子四书五经的“好好先生”即便在语言、历史获得高分,但在综合评价上却远远落后于有实用技能的人。</p>
起初参与报名的两万人经过激烈竞争,只剩下六千人进入最终的思想测试。</p>
压轴的题目很简单,只有几个口述问答题——</p>
『大明才是正统朝廷,为何你要背弃正统报考‘反贼’的公务员?你觉得这合乎忠义么?』</p>
『大明当前征收的辽饷与剿饷,对百姓生活造成了何等后果?』</p>
『为何白银一两兑一千文变成如今一两兑一千三百文?』</p>
『你的家中是否出过高官,家里高中功名的有几人?』</p>
『如果你是大明皇帝,你该如何应对关内农民起义,关外东虏入寇?』</p>
『底层百姓为何困苦,他们的压力从何而来,如何消解?』</p>
如果说官绅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脉关系,或许能过五关斩六将,但在这道精心设置的最终考验面前,都会暴露自己的“政治倾向”。</p>
文职玩家们自认经验不足,个人能力一般,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以看穿善恶忠奸。</p>
不过他们作为生活在华夏的现代人,都明白一个人的思想状态不仅取决于屁股位置,更在于想选择成为哪种人的强烈动机。</p>
官僚士绅家庭出身的人,长久浸泡在“权贵思想”的精神海洋,哪怕这人有多在乎底层的贫苦百姓,他都无法真正做到感动身受。</p>
因为他没有穷过。</p>
他没有感受过为了混口饭吃日夜苦熬的麻木,没有灾荒年间不得不远离家乡,卖儿卖女的悲戚与无奈,更没有被丁点芝麻官纠缠到走投无路的绝望。</p>
富人一顿早饭都要吃上千块,而穷人却一天吃不到二十。</p>
一个官僚士绅家庭出身的富家子弟,思考社会问题的角度与穷苦百姓思考问题的角度,先天就不在一个世界里。</p>
而这正是文职组想看到的,他们也确实看到了。</p>
文职组从最终“厮杀”的数千份答卷中挑出了两千多份“上岸者”,其中就包括一些匠户、学徒。</p>
尽管这两千多人不是最优秀的,文笔和阅读能力甚至是中下水平的,但是他们从头到尾所展现出来的政治思想,绝对符合乞活军的当前需求。</p>
能从数万报名者中挑出两千多符合乞活军要求的“思想种子”,已经圆满达成此次“公务员考试”的目的。</p>
考中者欢欣鼓舞,在公示板下又喜又跳,而那些惨遭淘汰的,则一个个捶胸顿足好似科举落榜的读书人,沮丧地连连叹息。</p>
通过测试的两千三百人,会根据每个人的技能特长,分配到对应的岗位,跟在文职玩家后头实习一年。</p>
一年内无大错的人,需再进行一次考核测验,成绩合格者才被乞活军正式聘用为办事吏员。</p>
“记住你们不仅是乞活军的吏员,同样也是乞活军的颜面,若是谁觉得当了芝麻小吏,就有压榨百姓捞油水的权力,那我劝你趁早脱下差服,自己回家悬梁自尽!以免我乞活军死士杀上门去,误伤了你全家老小!”</p>
内政处理告一段落,新募的民兵需要数月的时间调养、训练,部分玩家也将转换战区、加入伐清志愿兵。</p>
为防止官军主力在这段时间集结重兵来攻,主线任务衍生的特殊任务按时启动。</p>
这是从许多天前就精准分配给极少数潜伏玩家的“特殊任务”。</p>
【到谷城去】</p>
那一天,『杨文理』看着任务列表突然弹出的特殊任务有些迷茫,因为他询问周边一圈队友,都没人收到相关提示。</p>
他好像是被选中的“幸运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