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 朱翊钧把所有的数361(2/2)

作者:天予昭晖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 141 章 朱翊钧把所有的数361

朱翊钧重复他其中一句话:“寻找和培育更优质的农作物……”</p>

冯保顺口答道:“是这样。”</p>

朱翊钧却说:“这有什么困难的?”</p>

冯保惊讶反问:“这不困难吗?”</p>

朱翊钧却又垂下眼眸,有些沮丧的说道:“可惜我不能时常出宫。”</p>

“啊?殿下又想出宫去玩了。”</p>

他俩从税赋问题聊到了产业结构,又聊到农业革命,到最后各说各的,驴唇不对马嘴。</p>

“人丁丝绢”案拉扯了几个月,内阁多次发文催促事件进展,拖肯定是拖不</p>

过去了,均平税银,其余五县又不接受,事情眼看要陷入僵局,在多方讨论之下,出过好几个方案,大致意思是五县承担一部分,承担一部分,比例不同而已,但均未能协商一致,最后改来改去,勉强给出一个。</p>

“人丁丝绢”税每年6145两,仍旧由歙县一县承担,但他们负担的均平银减少2530两,由徽州府军需银1950两,金衢道解池州府军饷银抽出580两,合计2530两进行冲抵。</p>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和稀泥的方案,并且还成功把其他五县摘出去了,他们一两银子也不用承担,而是把其中两千多两税银摊派到了军费开支当中。</p>

此方案一出,大家都心照不宣,与此案件有关的各级官吏也表示此方案甚好,官民两便。</p>

只有海瑞在奏疏中提到,歙县找到一份曾经当地颇有名望的乡宦申文,说明“人丁丝绢”税本就属于徽州府,的确有胥吏作祟,才使得歙县独自承担。</p>

皇权不下县,知县频繁调动,当地最有话语权的就是这些乡绅乡宦,他们的申文很有分量。</p>

现在事情明了,其余五县对对事实真相置若罔闻,就是不肯均摊这笔税银。几个县上完乡绅还组织起来,专门成立议事局,应对此事。</p>

朱翊钧算是看明白了,什么民变不民变,就是这些掌握了土地、财富和话语权的乡绅在搞事情,他们就是以此要挟朝廷,维护自己的利益。</p>

朝中许多大臣同意的方案,朱翊钧却不同意。</p>

他是皇太子,又是隆庆仅有的两个儿子中的嫡长子,即便抛开这些不谈,他在隆庆心中的分量也是及重的,这些大臣加起来也不及他。</p>

隆庆自己没什么主见,也拿不出个解决方案,只能对大臣下旨:“再议。”</p>

进讲时,朱翊钧心不在焉,询问张先生对此案的看法。</p>

张居正拿着书,无奈的看着他:“殿下现在的首要任务是……”</p>

“读书,我知道。”朱翊钧双手交叠着放在书案上,嘟着嘴,“因为我从头关注此事,只是想最后能有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法。歙县受了两百年欺负,其他县联合起来闹事,所以,就该让他们继续被欺负下去吗,这是什么道理?”</p>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穿书 爽文 甜宠文 基建文&amp;nbsp;&amp;nbsp; </p>

关闭